双城论坛今登场 台海局势紧张柯文哲会否提出两岸新论述?
2021年台北上海双城论坛将在12月1日举行,在两地设立视频会场。此次主题聚焦“新经济、新发展”,安排了“后疫情时代产业数码转型”、“无围墙博物馆与建筑可阅读”两场主题演讲,将由台北市长柯文哲与上海市长龚正透过视频主持。
尽管主题看似无涉两岸政治,但在当前两岸高度紧绷的状态下,城市层级的两岸交流,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大陆国台办旗下网媒“中国台湾网”刊文,称本届双城论坛得以顺利举行,说明了“两岸还是有交集,大陆的善意还在”,赞誉为“仿佛是严冬里吹来一丝暖风”。主张两岸统一的台湾劳动党也发表声明,从疫情后缓和两岸对立的角度,一方面肯定双城论坛有助于两岸化解分歧,另一方面也向民进党政府喊话,呼吁将用于两岸军事对抗的预算,转作为改善民生福祉之用。
除了两岸关系的政治意义之外,此次双城论坛邻近明(2022)年台湾九合一大选,再加上此前台湾民调机构发布最新调查,指柯文哲的台湾民众党支持度已超过国民党,成为台湾政界的第二大党,那么2024年台湾民众党在总统大选的“参赛”,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空间。因此,双城论坛作为眼下两岸极少数维持互动的平台,柯文哲在会上关于两岸关系的表态,当然牵动了其人其党的布局与动向。
▼柯文哲“两岸一家亲”引“中共同路人”批评,攻取大位前仍在进行两岸论述探索:
据了解,在双城论坛召开前夕,柯文哲阵营幕僚正透过各方管道,向台湾熟悉两岸政治事务人士征询相关论述的突破。柯幕僚首要考量2024年的台湾大选,从而希望寻求新的两岸论述,一方面要撕下“两岸一家亲”的标签,减少台湾社会对其“中共同路人”的批判;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台湾意识,争取更多台湾民众接受,但又要避免碰触到中共底线。要如何在符合以上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两岸一家亲”的替代性口号,简单易记又能深入人心,受征询的人士也表示难度确实不小。
回顾柯文哲2014年当选台北市长以降的两岸论述变化,2015年为了区隔“九二共识”,柯提出了“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等“四个互相”,并结合“两岸一家亲”概括为“一五新观点”;2017年再加上“互相谅解”,进化为“五个互相”;2020年则是将“两岸”与“一家亲”拆开,强调“两岸之间,一家亲比一家仇好”,并称“现阶段不打算提更多论述”。今(2021)年双城论坛由于受疫情影响,从6月中旬延后至12月初举行,柯文哲在接受广播节目访问时,表态“两岸交流比断流好,对话比对抗好”。
可以看到,被视为台湾总统可能人选之一的柯文哲,两岸论述始终备受瞩目。但自从起先呼应北京“两岸一家亲”的提法出现后,随即引起台湾内部轩然大波,被戴上一顶“红帽子”,在互联网舆论则被原来支持他的年轻族群批评为“槟榔”(绿皮红骨),柯文哲的相关论述便愈趋保守与模糊,甚至是停滞。
柯的两岸论述变化,见证了两岸关系的起伏,从马英九时期“两岸和平发展”跨越到蔡英文时期的“抗中保台”,在政治人物炒作民粹情绪的情况下,柯文哲试图走的“第三条路”不断被挤压,过去被视为“务实”的性格,也因台湾政治风向大变,而被解释成为“投机”。
不只是两岸论述,2018年柯文哲曾接受美媒彭博社专访,直接表明台湾只是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架上的一项商品(Taiwan is only a product on the shelf),美中对抗是未来15年的世界局势,所以没有两岸关系,只有美中对抗之下的台湾议题。这一番“真心话”,如果放在三年后今天台湾政治语境来看,相当有可能还会再被贴上“反美”、“卖台”等等的负面标签。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柯文哲被当成台湾蓝绿之外的第三种路线选择,而他也从自称“墨绿”走向了“非蓝非绿”。柯文哲的地方首长身份,让他有空间把重心放在市政建设与经济创新,也有空间在两岸论述撑出有别于台湾政坛既有“产品”的新想像。然而,当柯要再往前一步“叩关”总统府时,立刻又被台湾选举政治结构吞噬进去,不管是“务实”还是“投机”,“台湾民主”都不再能由他闪躲回避,最终还是很难逃过“亲中”/“反中”二分法的漩涡。
事实上,与其说是台湾民意的压力,不如说是反共与反中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制约,令执政的民进党政府掌握了话语权,从而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主导着社会多数民众的想法,柯文哲也难以自外。在他之前,国民党可说是前车之鉴,经过大选的挫败,国民党把原来的两岸资产,变成了挥之不去的恐惧阴影,也在“台湾主流民意”的幻影之中载浮载沉,至今仍一蹶不振。如今的柯文哲,也陷入了同一套思路陷阱,既想取巧于中国大陆,又想讨好于“台湾民意”,难保不会重蹈国民党的覆辙,让自己走进面目虚无的境地。
不过,柯文哲的“中国难题”,其实在本质上是台湾社会本质性矛盾的折射。长年以来,台湾处在美国单极超强的格局认识之下,并由于内战与冷战的双重制约,享受尽了“亲美反中”的政治红利。因此,当中国崛起以及世界秩序起了大变化之后,台湾很难找到自处的适应位置,从而在经济上亲近、倚靠中国大陆,却在政治上抗拒、推却北京,这种政经高度悖离的状态,也造就了今日台湾民众、企业、政治人物在面对中国大陆时的手足无措,甚至是精神错乱。
此种精神状态的另一个缩影,便是在被大陆国台办点名为“台独金主”后,台湾远东集团董事长徐旭东经过数日沉默,投书台媒表态“反对台独”、支持“九二共识”与“一中原则”,并表示忧心台湾“逢中必反”的趋势,让人看到2005年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后、奇美集团创办人许文龙的影子。无论是彼时或现下,台湾社会总是不断找理由为之自圆其说,认为他们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被迫表态”。但是,当政治表态趋于壁垒分明之后,台湾却也忘记自己同样在要求台商、艺人和政治人物“选边站”。
如今,有志于大位的柯文哲,也逃脱不了是要“左右逢源”还是“勇敢做自己”的抉择命运,抑或是“敢于天下先”在新形势下开创新思维,这既是其主观愿望的自我摊牌,更是两岸与地缘客观现实给整个台湾出的一道严肃考题。而解答的关键,恐怕在于是否已经看到了,世界已不再是台湾熟悉对味的那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