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资本不得开展新闻传媒业务”:中共意识形态阵地再亮旗
中国国家发改委10月8日就《市场负面清单(2021年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禁止准入事项第6项“禁止违规开展新闻传媒相关业务”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舆论普遍担心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境内的各门户网站、网络平台今后不能转载发布新闻,自媒体也不能街采、原创。
梳理官方文件可以发现,“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说法之前早有提及。近日外界的诸多猜测和哗然,更多是在2021年教育行业“双减”政策以及房地产管控导致市场心理焦虑的背景下,引发的过度关注和解读。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官方自2018年开始全面实施市场负面清单制度以来,《市场负面清单(2018年版)》《市场负面清单(2019年版)》《市场负面清单(2020年版)》的禁止准入事项中,均对“非公有资本不得介入新闻讯息采编业务”有所描述,被列入“禁止违规开展互联网相关经营活动”项目中。
如2018年禁止准入事项第4项的措施描述:“非公有资本不得介入互联网新闻讯息采编业务”。2019年禁止准入事项第5项在2018年基础上增加了“任何组织不得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经营的互联网新闻讯息服务单位”。2020年禁止准入事项第5项的措施描述与2019年相同。
此次的2021年版,在2020年版基础上增至6项,即“禁止违规开展新闻传媒相关业务”作为新增禁止准入事项进入新版负面清单。
2021年版负面清单中的“禁止违规开展新闻传媒相关业务”包括:
1,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
2,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通讯社、报刊出版单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站以及互联网新闻讯息采编发布服务机构等;
3,非公有资本不得经营新闻机构的版面、频率、频道、栏目、公众账号等;
4,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重大社会、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体育以及其他关系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等活动、事件的实况直播业务;
5,非公有资本不得引进境外主体发布的新闻;
6,非公有资本不得举办新闻舆论领域论坛峰会和评奖评选活动。
2021年版负面清单还明确:超过股比限制,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新闻传媒领域特定业务。相关措施为:非公有资本参股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和经营股比限制。新闻媒体融资批准及控股权限制。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报刊社等,要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文化企业控股下的国有多元。此类企业上市后,要坚持国有资本绝对控股。
虽然大多数内容是此前要求的重申,2021年版的内容从“股比限制”到“非公有资本不得介入互联网新闻讯息采编业务”,再到“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显示中共对新闻舆论管控愈发严格的姿态。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中共一直秉持“政治家办报”的传统,官方禁止非公有资本投资和经营新闻机构,主要指的是防止非公资本从事或干预新闻业务。中国政府网讯息显示,中国国务院曾在2008年下发《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其中提到,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通讯社、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站)、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转播台(站)等。
2016年2月19日中共总书记调研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时就曾强调,“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决不能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一个月之后,《人民日报》2016年3月21日在理论版刊发社长杨振武的署名文章——《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文章称,“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坚持政治家办报,就要管好用好互联网,这是新形势下巩固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
2021年版负面清单中的“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表述,在联系结合2020年年底中宣部现任副部长、曾经担任过网信办主任的徐麟罕见发声警告“坚决防止借融合发展之名淡化党的领导,坚决防范资本操纵舆论的风险”——可以认为,这意味着今后或会更严格排除或者控制各路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新闻讯息的生产传播领域,继续加强中共高层一直要求的“党管媒体”原则,加强中共对新闻的管控力度。
2020年11月19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徐麟的发言中有这样一段讲话,“无论什么样的媒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平台,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在导向上都是一个标准,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我们要牢牢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坚决防止借融合发展之名淡化党的领导,坚决防范资本操纵舆论的风险”——当时的解读认为,这是中共意识形态高层对当时影响媒体、甚至操纵舆论的“互联网大鳄们”的再次喊话和警告。
此番官方文件重申新闻领域各项禁止准入事项的核心,就是要再次明确舆论场政治红线。中共不仅要在2020年年底资本整顿的基础上,释放中国媒体“姓共不姓资”的信号,也是再一次亮明姿态,不再容忍资本操控舆论导向。
至于舆论关注的“中共下一步是否会对自媒体加强管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近日对媒体称“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任何时候,恶搞、恶意营销,通过制造焦虑来收割网民的,什么时候都是打击的对象,都是国家监管的重点领域”。
2010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印刷、发行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当然,从目前的官方政策看,新闻领域的经营、广告合作仍并未排斥非公资本。而非公资本以往那些不合规范的投入,将会继续被清理,甚至更加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