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选举|张亚中民调第一:百年大党的十字架与十字路口
国民党主席选举投票在即,在台大政治系教授张亚中异军突起的影响下,候选人的对决态势越来越激烈,也将国民党内基本立场的矛盾与分歧有了更清楚的呈现,从而使得这场党主席选举不单只是更换领导人,也形同对于国民党未来走向的一次抉择。
国民党积累的历史遗产:沉重十字架刻画出的十字路口
其实,提供给国民党候选人选择的光谱相当广泛,这主要是源于国民党漫长历史中所形塑的政治遗产,一方面,这些遗产是国民党所揹负的十字架,“哪些要、哪些应被舍弃”,总会形成纠缠;另一方面,遗产本身的差异更形成一个十字路口,根据不同人对于国民党政治遗产的解读,而有不同的路线选项。本次主席选举,同时还是该党内在回应外部环境变迁时,所激起的路线辩论。
该党的“中国”招牌、孙文学说以及建党建国保台历史,是其主要的政治资产,但是却都被民进党及其支持者批评是“外来政权的原罪”,再者二十余年来教科书调整对年轻世代史观的重塑后,该党确实有些人不愿揹负被称为“深蓝”元素的遗产,既避谈自己是不是“中国人”,谈起国民党早期史更似是一种政治不正确。不过,由“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促转会)所引爆的中正纪念堂铜像问题,适逢国民党党主席选举,该党难得有志一同并齐声反对。
最重要的是,国民党的政治遗产,在不同时期与不同领导人的差异下,也勾勒出好几条政治思维道路,形成一个涵盖“反共”、“国共交流”、“护主权”、“反台独”光谱的十字路口。此路口虽主要仍是国民党的内部议程,但也与台湾乃至于两岸关系息息相关,而从目前几位候选人在十字路口光谱上的位置与移动,尤能看出受到张亚中声势崛起影响下的调整。
行军布阵:江启臣与朱立伦的挪移
以现任国民党主席江启臣来说,在他任内初期特别强调主权,也没有与中共恢复对话的打算,所以一开始不明言“九二共识”、甚至动员国民党籍立委提案“请求美国协助抵抗中共”以及“台美恢复邦交”,明显靠拢民进党的主权论述。但是,这条“反共护主权”路线无法为国民党加分,江启臣与团队尔后抛出“宪法九二”的说法,主席选举开打前后,他除了严厉斥责台独外,更抛出邀请马英九赴陆交流牌,在光谱上移动的迹象明显。
至于朱立伦,一开始出马就是打着江启臣没做好的名号,他给的解方是领导力、两岸和平跟国共关系,朱立伦认为他有能力解决江启臣束手无策的国共跟两岸问题,防止国民党成为“小绿”、“小白”,除抛出赴陆设服务处之外、也透露若当选,在国共交流上“会请马英九扮演关键角色”,以此作为与江启臣争夺国共与两岸关系解套话语权的方法。但是当张亚中窜起后,朱立伦的两岸论述也有了调整,尤其是强调国民党不能变成“小红”、直指张亚中是“红统”、“问一问要选举的,谁不害怕?”,至此,朱立伦继江启臣移动后,也已往反共一侧位移了。
张亚中定锚 国民党禁区被打破
至于突然窜起的张亚中,本身虽是孙文学校总校长,但他对国民党的政治遗产,其实没有显露太多的感情,反而对于国民党的十字路口有很深的着墨。他以和平为始,提出能够解决国共与两岸敌对状态的路线图,并抨击国民党近几任领导者都没有积极作为,致使该党被民进党压着打,“两岸和平备忘录”是他对国共关系、两岸关系立下的路标,而张亚中在光谱上第四象限的定锚效应,也使得其他候选人的两岸论述相形黯淡,最后原本一齐在第四象限的朱立伦往第一象限挪移,找寻光谱上较为空旷的地方。至于卓伯源的政见基本上也是反台独与国共交流路线,处于第四象限,但是影响力与声量薄弱。
放眼1949年后国民党对两岸的论述与作为,历经武力反攻、三不政策、两会谈判、连战和平之旅、九二共识及23项协议等阶段,平心而论,不同时期转折巨大,尤其是2005年连战访问中国大陆,是1949年来国民党领导人首度踏上大陆者,当时他与胡锦涛会谈并以新闻公报发布两党五点共识,奠定两岸农业贸易往来、国共机制、九二共识明确化等诸多政治基础。
但是,此后国民党在两岸方针上裹足不前了16年,即使在2008年到2016年间执政,也未恢复《国统纲领》或者提出新的方案,甚至2015年洪秀柱提出“一中同表”还惨遭党内多数公开反对,并上演“换柱”戏码,更使得公开谈论两岸政治谈判议题,形同国民党自设的禁区。
另一方面,所谓的“维持现状”也已被蔡英文政府证明,现状可被不断挪移,对国民党有利的“现状”早已不复存在。国民党的走向是否仍是原地打转、“维持现状”,就看国民党主席选后新任党主席的作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