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饭圈化”陷非友即敌怪圈 动辄“出征”恐适得其反
内地近年掀起“饭圈”(粉丝群体组成的圈子)现象,惟当中集资、打榜、人肉、撕番、出征等引发舆论批评,官方亦出手整顿。在吴亦凡事件后,粉丝的声援更遭官媒批饭圈走火入魔。另一边厢,近年亦渐渐出现“爱国饭圈化”态势,然而打着政治正确旗号的高涨极端民族主义饭圈化,只会成为另类的“中国威胁”,反而为相关论调者输送弹药。
饭圈一词在内地本意是指追星族组成的粉丝圈,然而随着乱像层出不穷,令这个原本无伤大雅的概念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变为“粪圈”,更令中纪委也发声称非整治不可。近期,在两岸舆论场引发喧嚣的两大事件,可谓就是吴亦凡事件及东京奥运,其中吴亦凡被刑拘后,传出有粉丝想“坐牢替代,一换一”等,再次刷新了外界对饭圈文化的感知,至于饭圈粉丝间“互撕”更已是习以为常,不必赘说。
另一方面,东奥期间包括台湾艺人小S徐熙娣及乒乓代表伊藤美诚等多名日本选手在内,亦被众多内地网民以各式各样理由出征。虽然表面上看似别无关系,但其实,谩骂、鼓动攀比、养水军、“蹭热点”制造话题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等被官方作为饭圈乱象整治的行为,某程度上也与现时网民动辄打着爱国旗号“帝吧式”出征“台独”艺人甚至外国运动员的发展大势有着异曲同工,皆属非理性地表现立场的形式。
诚然,认同这种方式的人可以搬出若干正当理由,去解释何以不应“忍气吞声”而要主动出击,但之所以说非理性,在于其很容易就演变成中间、灰色空间杜绝,深陷二元意识的泥沼。
正如有评论戏言,如今的国产剧,冲突都发生在戏外,剧粉与演员粉间、男主粉与女主粉间、演员唯粉与CP粉间随时可以互撕,甚至撕番位亦不少见,即组合成员的“唯饭”间为了自家偶像争取利益的行为。饭圈化跟极端民粹、民族主义本身,客观上其实都造成了逼中间人表态“喜欢”或“讨厌”国家/偶像的效果,两者结合下,就连商业模式也不得不与之起舞,形成人人自危的新秩序,这从小S事件中,代言的品牌极速割席便可洞悉。
当下,“政治不正确”的名人,乃至对中国流露“不友好”的外国人卷入沾上敌我文化的舆情,甚至连企业都急需作出措施“表忠”的常态,不正与饭圈粉丝间谩骂“撕逼”,制作方惨成磨心相类似?饭圈文化下衍生的“流量明星”毕竟价值有限,即使如吴亦凡这般大明星卷入大事件的层次,世人更多还是留下粉丝嚷着“劫狱”之类愚昧噪音的印象。然而,虽说社群时代下,少数群体代表多数,极端的言论获得关注和流量是普世皆面对的问题,但打着政治正确旗号的高涨极端民族主义一旦饭圈化,在复杂历史与现实空间中,其非黑即白的二元意识作为一种社会舆情恐怕引起更深远的回响。
最终,失去回旋的公共讨论空间既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本身,也绝对不利于构建两岸关系、中外关系等的良性互动,甚至只会成为另类的“中国威胁”,反而为相关论调者输送弹药。
这种结局也不禁使人想到勒庞(Gustave Le Bon)的名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人们有了共同的心理诉求后就会形成群体,而个人加入群体之后,独立意识便会消失,最后只能接受简单理想化的主张。饭圈式爱国的廉价性与空洞性不言而喻,若网民们习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不假思索地随时“出征”就自以为爱国,对社会治理弊大于利,有需进一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