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补习班的孩子就只剩3%了 内地整顿校外教育恐弄巧反拙?
7月24日,又一只靴子落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为导向,推出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规定。
文件显示,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放在近些年来中国教育双轨制愈演愈烈,教育竞争无休无止,,学生和家长疲惫不堪的形势下,这份来自内地政府高层的意见,强烈预示着义务教育领域将迎来大整治大洗盘。
从积极层面来说,此番调整会带来许多利好,在相当程度上让义务教育回归了公立和非盈利属性,有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心理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有助于整治校外培训市场的乱象,让更多孩子有一个相对更自由、更轻松的童年,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教育公平。
比如,文件规定,“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这些规定都具有针对性,直指义务教育领域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切中社会痛点。
近些年来,本应是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学校教育,在内地许多地方许多时候,质量不断下降,留给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越来越低效和重复,导致学生家长要么为给孩子辅导作业而心力交瘁,不少家长甚至近乎抓狂,要么为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而操碎了心,甚至掏空家底。校外培训机构趁机野蛮生长,不断制造焦虑,谋取利益,收费混乱、虚假宣传等乱象频生。
时而久之,不仅学生和家长身心俱疲,压力非常大,而且社会上到处弥漫焦虑,年轻人越来越害怕生育孩子。画家陈丹青曾感叹:“我蛮怕看到家长的,现在孩子苦死了,一天到晚被逼着学钢琴,学古筝,学英文……这时候有一个最可怕的东西丧失了,他们长大会恨你们,说他没有童年,一天到晚在上课。”那些过早被剥夺童年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心智不健全或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家长的经济负担更是越来越沉重,大量的家庭为孩子昂贵的培训班费用发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曾尖锐写道:“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次中国出手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是有积极作用,切中了社会痛点。
但事有两面,暂且不论中国政府的整治措施会严重冲击现有校外培训行业的生存,有可能带来大量就业问题,单是在阶层固化、贫富分化持续加剧、地区发展严重不均衡、社会评价机制单一的当下,考虑到高考依然是主要社会分层机制的现实,今次重拳整治校外培训会带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忧,那就是在另一个维度加剧阶层分化。绝大多数条件普通的家庭,过去父母尚可寄希望于校外培训机构来帮助孩子改变阶层,但以后也许只能选择让孩子放养。
而少数居于上层的家庭,他们的孩子依旧可以通过一流的家教或资源牢牢巩固阶层地位。简言之,在现有国情下若严格执行今次整治措施,那么今后优秀人才估计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有资源和能力的家庭,自身条件中等以上的学生,另一种是家庭条件一般但自身天赋异禀的学生。
中国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的一篇文章〈大规模整治校外培训,更公平了吗?〉值得思考。这篇文章引述了一位非常重视教育的模范父亲的说法。该父亲曾是一位学霸,经常亲自教孩子,但“能教孩子教到小学三年级就不错了”,主要是因为“之后的课程由专业的辅导机构辅导孩子,会有更好的效果”。
关于校外培训的整治问题,“这位父亲说,整治了校外培训,意味着未来校外培训的成本可能会更高”,“他打了个比方,以前能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能去上辅导班,以后能得到辅导的孩子恐怕只有百分之三”,“当然,20%和3%都不是精确数字,但意思差不多——以前20%可以上辅导班的孩子,被甩下了17%,对于97%的孩子来说,他们之间变公平了,但他们和3%的差距变大了”。若最终结果真是如此,势必有违公平。
任何一个社会,若想长期保持和睦、稳定和良性发展,都不得不建立一套合理的公平的可持续的阶层流动机制。有鉴于此,今次中国重拳整治校外培训,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只是第一步,治标不治本,最终能不能取得成功,还得看政府今后是否能够下大力气解决阶层固化、地区发展严重不均衡、社会评价机制单一等更深层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