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投票结果让新华社尴尬” 中国社会“民不聊生”?

撰文: 孙澜
出版:更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上周一(5月31日)召开会议,正式对外公布“三孩生育政策”,即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强调这一政策有利于改善中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中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在中国第71个儿童节来临之际,三孩生育政策甫一公布,就引发全民热议,戏称“民不聊生”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意思。

这一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基本国策的变化本应是严肃的政治议题,却在网络上遭遇吐槽和无厘头的解构,甚至连“民不聊生”成语的含义也被解构为:现代人因生活压力过大,没有生孩子的意愿,连聊一聊都不愿意。中国社会“民不聊生” 背后,是怎么的社会现实呢?

中国全面放开三孩的政策发布后,中国网友似乎并不“领情”,网络上多是调侃之声。(新华社)

负面评论花样百出

内地官媒新华社对三孩意愿做读者调查,在题为“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你准备好了吗?”的投票中,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完全不考虑”,而选择“准备好了迫不及待”、“已提上日程”、“犹豫中很多问题待考虑的”寥寥无几。目前,该微博已删除,网民纷纷表示,“投票结果让新华社尴尬至极。”

新华社发布的海报误将“生育政策”写成“生肓政策”,“育”字变成了“病入膏肓”的“肓”字,也在网络上遭遇群嘲。虽然海报发出后10分钟,新华社迅速替换成正确版本,并删除提醒“育”字打错的评论。然而,相关海报已被不少网民截图保存,有网民评论道:“育肓不分,不知道是在内涵谁”;还有网民从错字的本意出发,指“肓=消亡,暗示生三胎会一无所有”,“官媒把育字少写了一点,影射目前的生育政策有缺点,真是高明!”

+5

出生率连续四年下降

内地网络上对于三孩政策的吐槽和解构,背后是现实处境的焦虑和难以改变的无力感。对于三孩政策,有观点认为:“主要还是要看配套措施,幼稚园资源、房价、女性生育成本需要全社会共同负担。没有鼓励配套措施,想生都不敢生……不是说政策放开就可以提高生育率的,因为大家不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政策不允许。破除垄断,打通上升通道,控制房价,鼓励女性生育的举措,包括就业倾斜、教育资源的平衡、幼托机构产业的补贴等等,有太多的方面需要考虑。”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说,社会生育、养育、教育三方面的成本很高,很多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育。他认为,会议决议后,很多配套支持政策会有实质性调整,以此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家庭的教育养育成本。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处于适孕阶段的80后与90后看来,太过遥远。

上文刊登于第268期《香港01》周报(2021年6月7日)《 中国社会“民不聊生” 三孩政策揭示的人口困局真相》。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68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寻找摆脱科网霸权之路 数码时代下的媒体转型

不应依赖内地解决问题 香港需有合乎长远利益的人口政策

网络热词揭露沉重现状 “躺平”的年轻人都是斗士

从合拍片说起 香港电影有无出路?

经济结构未能追上人力需求 “学位贬值”症结在于产业固化

从次按危机到新冠疫情 寻找家园的美国车“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