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对不起父母和纳税人? 内地年轻人不再饮成功人士的鸡汤
又一个热词在中国互联网横空出世,这次是“躺平”。
前不久,一名网友发帖讲述自己的“躺平”人生,称已经两年多没有工作了,但没觉得哪里不对,“人不应该如此劳累,人应追求那种简朴的生活”,“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诸如此类,金句频出。
针对“躺平”的讨论很快在网络上风行,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亚文化,参与者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对“躺平”所具指的社会现状感同身受,对“躺平”所代表的精神状态深有认同,乐于加入这场调侃和自嘲的口头狂欢,用最不激烈的方式发泄情绪、诉说不满。
与“躺平”有互文意味的,是“内卷”,加上更早之前的“996”——愈发残酷的社会竞争机制、阶层不断固化的社会系统、人的被动异化和自主异化、资本对劳动力的无底线压榨——种种沉重的现状,在简单的词汇中展现无疑。
应当说,这是网络生态对青年世代的一次自发描摹,展现出一个似乎并不那么积极乐观的侧面。
但在网上高呼“躺平”的年轻人,是否真的“躺平”?
一些成功人士不大理解这股风潮。先有央视名嘴白岩松痛心疾首“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工作可以随便找,只要喜欢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然后一点压力都没有?不会吧。”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深深担忧,他说董明珠和他聊,称他们这一代企业家要激起年轻人奋斗精神,不能鼓励打游戏、借款消费,而是为中国制造财富,现在年轻人躺平,太佛系的话,国家的未来靠谁做?一名清华大学教授同样批评道,“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站在白岩松、俞敏洪们的角度,“躺平”的确是不可理喻的。这属于成功人士的“顽疾”,他们总是乐于“无私”地以己度人,从不考虑对他们无比宽容的社会之于其他人是如何苛刻,他们的个人叙事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格外喜欢包装成宏大叙事的鸡汤,并期待所有人都激动共饮。
对于正在艰难前行的年轻人,这些成功人士显得过于好为人师了,似乎也不大懂得幽默,无奈的解嘲被他们当做郑重其事的宣言。但网络离现实其实很远,舆论在多数时候只是情绪的短暂聚集,一种姿态而已,并不真实地反映在生活当中。
若俞敏洪仔细看看,他所不能理解的年轻人们,正在支撑着新东方每一天的运行;董明珠也应知道,致力于实业的格力员工,绝大多数也都是比她年轻得多的青年人,并不全部打游戏或借款消费;而在清华大学里,照旧吸收和输出着大量的年轻学子,且并不使他们的父母难堪。还有更多忙碌到无法“躺平”的劳动者,他们在短暂的休息时间或许对“躺平”报之一笑,或者三五相聚心有戚戚,但他们无不立刻重回工作岗位,日复一日继续奋斗。
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定会有若干困难时期充斥着不公与失衡,适逢其时的年轻人缺少与之相抗的物质积累,只好通过言语宣泄焦虑。年轻人的总体面貌从不曾变化,也不会变化,人的生物本能和社会角色不可能允许哪一个世代集体“躺平”倒退,用一些亚文化的只言片语批评年轻人,只能说明一点,那些批评者们实际上从不关心青年,只是视其为陌生的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