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病逝|一生专注研究终成一代国士 袁隆平予世人的启发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中国诗人臧克家为纪念一代文豪鲁迅而写的著名诗句。此时此刻,对于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诗用来悼念和赞扬刚刚逝世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可谓十分恰当。
袁隆平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重庆的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初任教师不久后,袁隆平开始做研究。1960年中国全国性饥荒深深刺激了袁隆平,让他深切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朴素道理。从这一年开始,他转向研究水稻,立志做出一番事业。
1966年文革爆发,整个中国前所未有地突出政治挂帅,科学研究普遍被践踏,袁隆平一度遭受批斗,被列为“牛鬼蛇神” 的候选人。但即使如此,他依然顽强地坚持研究。所幸的是,当年他写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获得国家科委的认可和支持,让他得已继续从事研究。这既是那个极左时代的一个幸运,又有力说明袁隆平不畏外部压力,对于科学研究的专注。
正是这种异于常人的专注,持久的付出,和自身天赋,让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大获成功。早在1981年,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袁隆平就已凭借水稻研究,获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以世俗眼光观之,那时的袁隆平已经是功成名就,完全可以享受生活,甚至啃老本。但袁隆平不是这样的人,或者说他早已脱离低级趣味,不愿躺在功劳簿上。他继续孜孜以求,数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研究,一生坚持做一件对中国和世界重要的事情,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卓越成就,大幅提升了水稻产量,有效帮助中国乃至世界化解了最为基本的粮食安全及短缺问题。
恰如中国著名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所说,“依据科学理论、继承科学传统、努力农田实践、敢于研究创新——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长期认真的工作带来了水稻的增产,也造福了中国和世界。”中国大陆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句话虽被袁隆平谢绝,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民众对于袁隆平研究贡献的高度认可。
中国文化中常用国士来褒扬世所公认的杰出人物,所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毫不夸张地说,袁隆平正是今天中国公认的国士,他用一生坚持做研究致力于让天下苍生免于饥饿。
这样的人物是超越不同意识形态、政治光谱和国家的,是卓尔不群的,他身上所散发的专注精神,孜孜以求的研究态度,不怕失败的毅力和坚韧,为黎民谋取福祉的关怀,超出世俗意义成功和低级趣味的精神追求,既是今天世界所稀少的,是难能可贵的,更应该启发和激励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