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被“中国”包围须改街名? 市长柯文哲似为转向“试水温”
沉寂一段时日的台北市长柯文哲,因为一段直言不讳、畅谈台北市街道路名“太中国”、台北成了“中国城”应该要检讨的“去中”言论影片,再次让自己踏上了台湾政治的风口浪尖。
4月20日Facebook出现新的粉丝专页,名为“台湾阿北-柯文哲”(阿北为闽南语音译,意指阿伯、伯父,或泛指中年以上男子),该粉专标榜“很台湾、很本土”,并由柯文哲本人现身录制一段3分23秒的影片,大谈台北市内的道路正名。
尽管该粉专据悉为“柯文哲的民间友人创立”,又台北市府与柯文哲所属的民众党第一时间皆表示对此粉专“毫不知情”,但柯文哲真身畅谈台北市街道名称有“去中”必要,毫无意外引爆舆论关注。不过,该粉专暨影片曝光4小时后,已因不知名原因关闭。
柯文哲:立法院被中国城包围
柯文哲在这支名为“认识台湾很难吗? 从路名找真的很难!”的影片中,自言常常在台北市街头散步,但擡头一看路名却都是中国的省份或城市,包括宁夏、北平、天津、南京、长安等。“看看我们的立法院,竟然被整个中国所包围,有济南、青岛、杭州、绍兴、许昌、徐州、镇江、南阳、襄阳、武昌,老外(外国人)进来台北市一定‘雾煞煞’(一头雾水)。”
柯文哲顺势质疑,“台湾竟然没有用自己的城市来当路名,我们被淹没在中国的城市名。”并且话锋一转,言及有一个政党号称最本土,结果他们的(党部)所在地就是北平东路,“我就觉得怪怪的,最爱讲台湾意识的政党(注:民进党),位在北平东路上,你不觉得怪怪的吗?”
但柯文哲也不讳言,改路名兹事体大,今天他抛出这个议题,“选一条路名或一个公共设施来做正名,代表台湾精神的正名运动是最贴近他们生活的正名运动,不分党派颜色,就是住在台北市的人希望有一个代表台北市的路名”,最后以欢迎网友、各界提出建言,看哪一条路名最具有指标性,“看是南京东路还是北平东路”;“当年介寿路改成凯达格兰大道,象征威权体制的瓦解”,并明白对外呼吁,此刻抛出街道路名的正名想法,期望得到社会意见的反馈。
市府与网传片段“割席”
尽管台北市副发言人魏佑任稍早前回应,该粉专“不是北市府官方平台,也应该不是民众党创立”,“内容部分会再了解一下是什么时间拍摄的”。但不论拍摄时间,善于引导议题的柯文哲,其“有此一说”显然不是一场意外,背后也埋藏了多项值得细究的环节。
柯文哲对于台北市街道名“去中国化”的倡议,不论是真情假意,其实都已经是次要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他疾呼一件毫无意外、笃定被各界解读为“去中国化”的事,在这样的预期底下,将“柯文哲”与“去中国化”相连结,无疑也是他期望这次外界对他的解读。
最后,这段影片中,最富有饶味的,莫过于柯文哲主张,“选一条路名或一个公共设施来做正名,代表台湾精神的正名运动是最贴近他们生活的正名运动”,如果这确实是他熟虑之后的发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何为“台湾精神的正名”、什么是“生活的正名”,具体内涵为何,又会否再有进一步的延展?都将是外界等着柯文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