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忆母文惹热议 为何中国那么多人怀念“胡温时期”?

撰文: 余一竹
出版:更新:

近日,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撰文《我的母亲》,3月25日—4月15日分四期连载于《澳门导报》。温家宝的母亲2020年末去世,这篇忆母文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温家宝这篇文章结尾引发很多人关注,他说:“我同情穷人、同情弱者,反对欺侮和压迫。我心目中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国家,那里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质的尊重,永远有青春、自由、奋斗的气质。我为此呐喊过、奋斗过。这是生活让我懂得的真理,也是妈妈给予的。”

中国前总理温家宝的文章引发对胡温时期的怀念。(中国地质大学官网)

中国社交媒体纷纷转载评论,其中不乏对温家宝担任中国总理时的怀念之意。比如,中国知名评论员笑蜀赞道,“当年(中国)民间舆论场还存在时,我们能那样强劲地推广普世价值理念,某种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他……尤其为媒体人从重重话语雷区中,开出一条条突围之路。”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许多人感念温家宝担任中国总理期间的民生政绩。这种怀念之情是近年来中国社会舆论中经常出现的对胡温时期(2002年-2012年)的怀念现象。比如,2019年中共建政70周年之时,中国网络就流行起一股“怀念胡锦涛”的热潮,网络上还出现了“黄金十年”的说法,褒扬胡锦涛主政期间低调务实、韬光养晦,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10年,中国经济还在加速增长期,政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扶持“三农”,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落后面貌,还取消了农业税,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实施全民医保,抗击SARS,举办奥运会等。

胡温时期之所以受到很多人怀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彼时的思想舆论空间相对宽松。胡温主政时期尤其是第二任期,民间舆论场活跃,公共讨论热烈,政府的管控相对宽松,不同的社会声音都能发出。温家宝作为总理,在讲话中也不避讳人权、法治、民主等概念,乃至普世价值也直言不讳表达期待。因此对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媒体人来说,是难得“思想宽松”时期。

不过,这种回忆很多时候也带有了玫瑰色彩,而淡忘了曾经的苦涩。在当时非常突出的民生政绩和相对宽松、开放的舆论氛围之外,是政治上“九龙治水”,贫富分化加剧,腐败盛行,社会矛盾集聚而无法改变。彼时,纵使胡温有志于整肃政纪,施展抱负,却因政治权力分散、中央权威弱化,深陷“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困境,最终也无法深入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只能在“不折腾”和“和谐社会”的表面繁荣下,尽力辗转腾挪,在狭小的空间内,尽量施行全民医保、取消农业税等惠及底层人民的社会福利政策。这与当时社会期望存在不小差距,批评声音很多。

胡温十年被外界称为“九龙治水”。(AFP)

中共十八大后,为了应对“九龙治水”和贪腐肆虐的严峻危机,中共中央认为要在反腐败的破局之下,达成政治上的权力集中,于是乎必然伴随着对经济、社会和思想舆论上的管控增长,如今“定于一尊”和言论管制成为不容辩驳的政治手段,难免对社会上有不同看法的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压力。

近些年中国面临的困难相比当时来说,有过之无不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进入结构性转型期,甚至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而外部环境层面,中美关系交恶,贸易战、科技战接连不断。这种情势下,民众对胡温时期思想宽松时光和民生政绩的怀念,也就顺理成章。对此,今天中共应主动与社会更多地沟通,给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一定的表达空间,适当松动社会心理的压力阀,不至于冲破阈值,产生更大的危机。如今温家宝的这篇文章在微信等社交媒体已不能分享,想必正是微信这些社交媒体自我审查的作为。这样的情况实在不应该。

正如人们对于胡温的评价发生的转变那样,可以预料,只要今天中共领导层能够在保持政治秩序稳定和政令统一,继续强力反腐的同时,逐渐有序放开社会管控,塑造宽松的舆论环境,并在经济民生问题上采取更多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的实际举措,同样会赢得更多人的认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中国舆论场许多人对胡温时期的怀念其实是在告诉中共民众的诉求会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中共只有不断直面和回应民众诉求,才能不断保持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