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热传中国互联网 温家宝暗表心迹不避争议?

撰文: 苏天泽
出版:更新:

前总理温家宝的忆母文《我的母亲》,近日在中国互联网上刷屏,引起不少关注、转发和评论。大家为什么对这篇文章如此热心,除了它是前总理的文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文章表达的诸多内涵,引起了不少人的心理共鸣。
温家宝的这篇文章六千多字,3月25日-4月15日分四期在《澳门导报》连载,主要是怀念在2020年末去世的母亲。从内容看,文章主旨很清晰,就是追忆其母亲的一生,感念母亲在困难生活中的坚强和善良,感恩母亲的严厉和品格教育。温家宝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的。

2012年3月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

亲情之外,从温家宝的文章中大家也可以了解前总理的家庭成长史,让中国人对前总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温家宝自2003年至2013年担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十年,和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搭班,被外界称之为胡温时期。期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有“黄金十年”之誉,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政府在农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财政投入,存在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在2006年取消,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数亿农民获得初级医疗和养老保险,至今依然有很多人尤其是农民对胡锦涛和温家宝心存感激。所以对温家宝的动向,外界给予关注实乃正常现象。

从《我的母亲》文章中可以了解到,温家宝其实间接回应了几件事情,暗藏某种深刻用意。比如,他追忆母亲“一生简朴,活得清白”,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人穷志不短”,“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不能要”,“这个道理我记在心里几十年,一次都没违反过”,其实间接回应了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外界一些声音曾经对他家族财富事件的质疑,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澄清。他写道:“1985年我调入中央,妈妈从未因我的升迁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更没有打我的旗号给家里办过任何事情。妈妈和爸爸一生从事神圣的教育事业,全靠微薄的工资度日,死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和积蓄。”

文革对人性的摧残,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破坏,需要中国人长久反思,引以为戒。(视觉中国)

再如,温家宝在忆母文中讲述青年时代他的家庭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虽然他的父亲只是中学老师,但也受到“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迫害,1959年不得不下农场劳动,文革爆发后还遭到野蛮“审讯”和打骂,“造反派一拳将父亲的脸打肿,眼睛被‘封’得看不见东西”。

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都难逃政治运动的迫害,可见政治运动之可怕。虽然温家宝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反思文革,但从他对父亲之遭遇简单的描述中,世人不难察觉政治运动对中国老百姓的摧残和伤害。这也间接解释了温家宝担任中国总理期间为何对文革持以坚定批判的态度。

联想到温家宝在最后一届“两会”记者会中表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中国人确实应该对疯狂的政治运动保持警惕。

此外,温家宝忆母文谈及了他作为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出身,坦承“对我这样出身的人来说,‘做官’本是偶然之事”,直言“我奉命唯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受事之始,即常作归计”。文中,温家宝引述母亲在他担任总理期间写给他的信,如“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很难做到完美”,“要上通、要人和,千万记住孤树难成林”,“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百姓,经济又是这么错综复杂,许多事情都要你一一完成,其效果能达到一半,就谢天谢地了”。这番表述至少暗藏两层含义,一是道出平民政治家的不易,平民能担当大任实属幸运,二是治理中国这么庞大、复杂的国家非常困难,间接解释了为何他任内许多改革难以推行。

温家宝在文章的最后说,“我心目中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国家,那里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质的尊重,永远有青春、自由、奋斗的气质。”这句话点出了无数人的心声,也是很多人内心的期待,在互联网上获得许多人的共鸣和认可。没有人不喜欢公平正义,对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质的尊重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世人都乐意看到青春、自由、奋斗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