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兔主席:中国打赢了漂亮的一仗 短中长期影响如何?

撰文: 外部来稿(中国)
出版:更新:

中共元老任仲夷之孙任意(网名“兔主席”)于2025年5月12日发表文章《中国打赢了漂亮的一仗,以及短中长期分析》,《香港01》获授权转载。

图为2025 年 5 月 11 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在瑞士日内瓦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后,向媒体发表讲话。 (Keystone/EDA/Martial Trezzini/Handout via REUTERS )

中美两国日内瓦经贸会谈结束,双方发了一个联合声明。

一、目前的结果

美方:

1)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减到了10%(“解放日”时,总共对华加征34%;这次谈话后,其中24%在未来90天内暂缓实施,只保留10%)

2)更早的时候,特朗普以芬尼为理由对华加征20%,保留没动。因此,20+10%=30%

3)此外,特朗普在第一任时对华加征了一系列关税,在拜登时期基本完整保留。这些因行业和产品而异,加权平均约20%。经过八年,基本已在供应链上被消化

现在的合理估算是,特朗普第二任政府对华关税还剩30%。

中方:

1)对美国的反制减到了10%(这里,对应的是特朗普“对等关税”的10%。当时中方对美国反制34%,这次减到了10%,24%的部分90天暂缓实施)。

2)中国保留了近期其他一些反制措施,例如对美国部分农产品、肉类、乳制品征收10~15%的关税;暂停木材进口;减少美国电影进口等。此外,双方还有很多出口管制限制,中国的出口管制限制都是对美国政策的回应。

可以看出,中方是务实、克制的。这也是特朗普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以来,中国一直采取的策略。只不过这次突然加征34%,把中国彻底惹急了,直接对等反制。

所以这一次,特朗普将“对等关税”的最偏激、最非理性部分给撤回了(但也保留了10%),留下一些空间,进行后续的谈判。

各个方面,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中国的出口商、资本市场投资人、中美两国及第三方政府、众多国际参与者,都可以暂时“歇一口气”,然后从长计议。

2025年5月11日,中国北京,图为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苗得雨在吹风会上批评美国关税。(央视新闻)

二、目前短期的影响

美国:

1.特朗普——政治上的重大挫折。特朗普会继续宣称取得“胜利”,他的幕僚也会这么对外造势,哄特朗普开心。但无论特朗普怎么宣称,世人都会看到,特朗普撤回关税是一次重大失败。他的权威出现严重裂痕,被证明原来是一只冲动的“纸老虎”

2.特朗普政府内——理性派幕僚针对特朗普的成功。从财政部长贝森特,到特朗普在外面的盟友马斯克和比尔·艾克曼,表面上都会宣称这是特朗普的英明决定,但实际上这次特朗普撤回关税也是温和派幕僚的胜利——尤其是作为特朗普政府与华尔街沟通桥梁的贝森特。他们管理和引导特朗普方面积累了经验,掌握了实战,取得了成功,并在经贸问题上占据了更多的主动。可以预期,他们将在未来继续如法炮制,引导特朗普按照精英设定的议程操作

2025年4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府举行的“投资美国”(Investing in America)活动上讲话。(Reuters)
2025年5月9日,美国华盛顿,图为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讲话。(Reuters)

3.资本市场:中美经贸战暂时缓和,股指立即暴涨,华尔街进入狂欢。这次华尔街的几个心得:1)特朗普完全不靠谱,华尔街看错了人;2)特朗普看跌期权(Trump put)依然有效:债市、股市确实可以制约特朗普;3)4月份以来,投资方面太过乐观不行,太过谨慎也不行:既不能低估特朗普的决心,也不能高估他的能力。

4.进口商/零售企业:对华关税暂缓,进口商一定会“报复性”进口,至少先解决眼前问题,尽快把今年的货给囤齐。另外,由于关税预期,对供应链已经形成的搅乱,零售商还可以机会主义涨一涨价,形成通胀压力

5.在华生产的企业:关税暂缓,特朗普政府和各国的经贸谈判又未定,一切都处在不确定性之中,企业可以选择继续等待观望。但无论如何,有一条是确定的:特朗普朝令夕改,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2025年4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多个国家暂缓对等关税90天后,货车在越南海防市排队进入货柜码头。(Reuters)

6.美国消费者:大松一口气,赶紧报复性囤货,在沃尔玛、亚马逊和中国跨境电商里先把所有要买的货都买了

7.共和党基本盘/支持者:特朗普折腾了一番,实际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其支持者不是傻子,可以看到特朗普受挫,贸易协议不知道在哪儿,美国制造业回归无望。他们对特朗普的信心只会下降,不会提高。政治损害已经形成。明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很可能为此付出代价

这张路透社于2025年4月17日拍摄的设计图片中,可以看到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举起拇指的3D列印微模型、中国国旗以及写着“关税”的字眼。(Reuters)

中国:

中国打了很漂亮的一个“自卫反击战”,可谓大快人心,也向世界显示了特朗普的不理性,以及美国“纸老虎”的特性。

另外,尽管今年以来特朗普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多于中国所反制的,但中国仍然表现出自己是更加克制、务实、理性的一方,顾全世界大局,为世界提供稳定性与确定性。

暂时偃旗息鼓,减少了中国出口经济受到的冲击,同时也能使得中国更加从容地专注于解决更重要的事情。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视觉中国)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2025年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此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达成重要共识,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华社图片)

三、下一步的经贸谈判

美国是本轮贸易战的发起者。短期内预计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和其他贸易伙伴的谈判中(包括日本、韩国、印度之类)。特朗普幕僚的盘算将是:1)考虑如何把和中国经贸战的缓兵之计转化为和其他国家谈判的筹码,争取谈成更好的条件;2)争取联合其他国家盟友,形成一个贸易联盟,最终一起针对中国;3)不需要对中国加征过于激进的关税,但要让中国处在“分级关税”体系里的末位;4)把关税设置好后,可以在减少短期阵痛的基础上,为美国与中国长期战略脱钩(或“去风险化”)创造条件。

90之内及90天之后会如何推演,一方面取决于中美两国的谈判,一方面也取决于中美两国和第三方国家及贸易集团的接触、磋商、谈判。

中美关税贸易战。(视觉中国)

四、中长期看

中美两国会长期保持贸易联系,不可能全面脱钩,但这不妨碍双方相互减少对对方的依赖。“去风险化”是双向的。美国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中国也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如果说中美两国有什么真正的、无可置疑的“共同利益”的话,那就是让整个过程更加“平滑”、温和、可控,减少短期内经济动荡及经济衰退的风险。

2025年5月9日,瑞士日内瓦,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出席美国与瑞士的双边会谈。(Reuters)

各方的考虑:

美国:

1.美国企业通过这次贸易战交手,看到了新地缘政治环境对供应链环境带来的巨大风险。未来,一定会寻求对供应链进行优化。未必从中国撤离(因为要通过在中国生产,销往中国本地和第三国),但会考虑策略性地向第三国转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的趋势,会在更长的时间内发生

2.美国企业所做的更多是在美国以外重构供应链,但不会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特朗普政府所谋划的,将制造业带回美国、创造制造业就业岗位等计划,基本注定失败

3.华盛顿政治:针对中国,经过这次反复,美国的华盛顿政客、公共政策精英及企业/资本界会消除“非共识部分”,聚焦到一个更具中长期可执行性的遏制战略。特朗普的现实功能和历史作用主要是帮助加速整个过程。但美国的问题在于,有发展本土产业的方向上的共识,但却没有政策工具上的共识。从半导体、关键矿产、造船到无人机,都很难指望在短期内有政策突破。

2025年5月10日,加州州长纽瑟姆(Gavin Newsom)近日拍了一段30秒的广告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高关税政策。(X@GavinNewsom)

中国

如果说美国更有可能陷入短期的政治循环、撕裂,等待下一个政治周期,中国就很清楚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1.继续减少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短中期内,企业也会加速完善通过第三方的转口通道)

2.继续扩大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程度

3.加大与其他贸易集团(例如欧盟)、全方位、立体、多元化合作,减少彼此的经贸摩擦

4.扩大内需,将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上升到国家战略,通过内需消化本土产能,支撑本土产业,并推动经济向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结构转型。

当地时间5月11日晚,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瑞士日内瓦会见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新华社)

解决中美经贸矛盾的路径之一是,美国制造更多,中国消费更多,这本质已经涉及到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大量的公共政策支持。美国制造更多——难度很大,基本是一厢情愿的梦幻泡影。但中国可以消费更多。制定并执行中长期战略是中国独有的体制优势,经过这次经贸战,中国可以加速新的转型过程。

最后,再次为中国打赢这次漂亮的“反制战”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