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海归间谍论”惹众怒 民粹言论无知且荒谬
珠海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在内地舆论场引发剧烈反响。即便不是海归派,看到这番“海归间谍论”也相当震惊。
舆论普遍认为,作为一个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人物,这样标签化“海归”群体,并给这个群体扣上一个莫须有的危险罪名,尽管她所言只是自己的用人理念,仍然非常不妥。
因为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推演,官员队伍里有腐败分子,官员是不是都不能用?军人里面有贪生怕死之辈,军人是不是都是叛徒?男人女人里面有犯罪分子,男人女人是不是都该入狱?香港人中有勾结外国作乱的祸国乱港者,是不是香港人都不可信任?
如此稍有常识就不难发现,用这样一个“莫须有”的有罪推定来标签化一个群体,不仅毫无道理,而且极其危险。对海归群体来说,不仅是对他们在国家忠诚和道德层面的巨大羞辱,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更是灾难性的。
“海归”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更是开放世界的产物。事实上,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时期,中共就对外派出当时主要以苏联为留学对象国的人士。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很多中共革命先辈,都有到法国或苏联留过学的经历。他们哪个人没有经受住检验?哪个人不比董明珠政治立场坚定?
改革开放后,为摆脱经济落后和贫穷局面,中国更是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到海外去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来,伴随着进一步打开国门和对外开放,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选择以家庭个人出资的方式出国留学,数量之众,可能有数百万人。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和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同步。
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学成归国,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很多都在国家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一线,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的顶梁柱,贡献未必比董明珠小,政治品格也未必不如董明珠。而他们有些成为“海带”,因为目前低迷的经济与就业环境,正在焦急寻找工作。
海归派和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样,在道德品格上不受任何有罪化嫌疑的否定和质疑。是不是间谍,和海归不海归没有必然联系。
作为一个知名企业家,董明珠看不到这个群体的巨大贡献,也看不到这个群体中众绝大多数人的国家忠诚,而是以极其个别违法犯罪者的形象来标签化一整个群体,并且如此公开宣扬,这是何等的荒谬!
顺着这种“有罪化”推断,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建国之初,那些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等,岂不是永远要顶着个可怕的标签永无出头之日?或者在牛棚里度过余生?
再设想一下,如果有其它企业也像她这样对留学生群体做有罪推断,岂不是意味着这个群体一辈子都得顶着一个间谍嫌疑的帽子活得战战兢兢?
一个单位是否招聘培养一个人,要看一个人的道德和能力,也可以对其进行资格和背景调查,这些道德能力要求再高,背景调查再详细都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对一个群体搞有罪推定,给一整个群体都扣上“间谍嫌疑”的帽子。这对如今这个群体来说,极其不公平。
相反,董明珠的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她狭隘的视野和认知,反映出其格局和认知底下的民粹本质。
董明珠已经70多了,她可能已经很难祛除掉自己的民粹本质,提升自己的格局和认知。但是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必须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在社会面导致的跟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