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黄金周|内地民众消费不断降级 香港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作者为戴庆成,原题为《香港“五一”黄金周面临严峻挑战》。
旅游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虽然占当地生产总值只有5%左右,但能够为数以十万计的基层市民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有助提升城市形象,故一直深受特区政府重视。随著中国“五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如何吸引更多大陆旅客访港,成为当局近来的重点工作。
4月9日,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就联同警务处、民政事务处等政府部门代表,以及旅游业界开会,统筹五一黄金周期间接待访港旅客的预备工作。主持会议的文体旅局局长罗淑佩在会上承诺,政府各部门、相关机构及业界加强协调和沟通,尽力接待旅客,提供优质旅游体验。
香港旅游发展局在港府号召下不敢怠慢,很快便推出“香港节庆 文化跃动”主题宣传活动,在大陆网络上大力推广天后诞、谭公诞及长洲太平清醮等多个香港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务求让大陆旅客在五一黄金周访港期间,可以体验香港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氛围。
香港海关同样严阵以待,上周派人与香港旅游业监管局到尖沙咀、土瓜湾和红磡等多个旅客购物热点联合巡查,提醒商户须遵守《商品说明条例》的规定,切勿用不良营商手法误导及欺骗旅客购物。
香港海关还表示,会在五一黄金周到各个旅游热点和入境口岸,向来港旅客派发精明消费小锦囊,提醒他们购物时要提防受骗。其间,海关将设有“快速行动队” ,专责及优先处理短期留港旅客的紧急投诉。
去年五一黄金周,中环网红店有游客排队买帆布袋(点图放大):
平心而论,港府在疫后投放大量资源推动旅游业,并且拓展新兴市场吸引高端客,成功吸引了不少旅客专程来港,赴港游客数字正稳步回升。不过,香港旅游业在今年五一黄金周恐怕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最大的原因,是以前香港得益于免税制度、货品选择多等因素,成为著名的购物大都市。但随著近年电子商贸兴起,香港作为购物天堂的地位已急遽下降,越来越少旅客会为了购物,而特地到香港旅游。
另一边厢,随著网购日益方便,当前大陆民众在香港旅游的模式也有了明显转变,由以往大肆购买名贵进口商品,改为“打卡”和深度游,消费不断降级,对香港零售、酒店和餐饮生意的帮助不大。
港府早前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就显示,去年不同市场的访港旅客人均消费皆出现下跌,包括大陆、短途如菲律宾及日本、欧美长途市场。其中,大陆旅客在香港的人均消费,更由2023年的6500元,大跌至去年的5000元(港币)。
事实上,香港除了对外地人的吸引力正持续减弱,就连香港人对在港消费的意愿也不大。在刚刚过去的四天复活节,逾百万港人先后北上大陆消费,令本地餐厅和零售一落千丈。这股现象除了反映香港旅游业成本高的结构性硬伤,也揭示香港景点欠缺新意。难怪对于即将来临的五一黄金周,旅游业界人士普遍不抱太大希望。
上星期我去湖南长沙市玩了几天,发现长沙作为中国古城,有很多历史遗迹。但最受游客欢迎的并不是历史悠久的地方,而是近年打造的新兴景点,例如2005年建成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而建的仿古建筑—杜甫江阁;如今已成为长沙标志性景点的橘子洲头,该处有一座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是极火爆的网红点,也是2009年才建立。
可以说,近年长沙深受游客欢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政府敢于创新,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添加潮流的特点,贴近新一代年轻人的喜好,结果凭借夜经济、美食等特点,成功跻身于网红城市的前列。许多游客纷纷在社交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长沙之行,为长沙做了免费的宣传,进一步提升了长沙的知名度。
回看香港,许多景点千篇一律,一些大型的节庆盛事如新年倒数、龙舟竞渡、抢包山,是港府重点的推广活动,可是予人感觉同样是缺乏创新,没有太大的新意和突破。
此外,旅游景点要成功,需要时间去经营完善。一旦打响头炮,就应该持续宣传凝聚人气,成为日后游客必到的打卡点。若政府推出的旅游活动一波接一波,反而有机会失去重点,很多景点热闹一轮后很快就会回归平淡。
近年香港经济不景气,港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举办一连串盛事活动。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盛事活动太多,除了造成重复、浪费资源,也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令游客难以聚焦,对香港旅游市场发展反而不是好事。
说到底,香港要真正吸引游客,必须要有清晰的旅游业定位,以及在保存传统特色的同时,也推陈出新,让游客感受到新鲜感,而不是停留在行礼如仪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