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下的香港“静中有机”? 港大学者:不反制是理性之举
美国于4月2日开启新一轮对华关税战,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总额升至145%,中国亦强硬反击,将对所有原产地为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由84%提升至125%。面对持续升级的贸易摩擦,香港在夹缝中寻找战略空间:作为一个自由港,并未对美国进行同等反制,但是否真的“静默”?抑或正酝酿新的机遇?
4月13日,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举办的“2025未来趋势论坛”上,多位政商学界人士深入探讨香港于关税战中的潜在优势与定位。港大刘宁荣教授在接受《香港01》采访时笑言,“香港欢迎美国人来旅游,旅游完以后把免税的手机带回去,省下来的钱相当于来香港免费旅游一次。”
不反制,是示弱?还是高度克制?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创院院长刘宁荣在接受《香港01》采访时指出,香港政府不对美方加征关税进行反制,是“极其理性的选择”,“香港是一个自由港,一直朝向全球自由贸易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特朗普的动作,也提高关税,把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美誉破坏掉。”
他进一步指出,香港在APEC和世贸组织(WTO)里均作为独立经济体存在,美国如今将香港与中国内地一视同仁,是对既有国际贸易秩序的破坏。他表示,“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不理智,也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这样不值得。”
这次香港的不反击,也有不少评论与网民认为,这反而突显香港自由港优势,有助吸引外国人来港消费与旅游。对此,刘宁荣笑言:“我昨天还开玩笑说,如果美国没有改变他的政策,香港欢迎美国人来旅游。旅游完以后把免税的手机带回去,省下来的钱相当于来香港免费旅游一次。”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在接受《香港01》访问时亦表示,中美贸易战对香港商界和市民“肯定有影响”,但香港作为自由港,有自己的处理空间。“我们没有像内地那样征收反制性关税,这也是我们的弹性。”
他指出,在某些情况下,香港的“零关税”状态甚至为贸易活动提供额外机会,但提醒要警惕短期套利风险。“某些人可能会利用这个空间,用香港免税的优势达到差价利益,但要小心,美国的政策变来变去,不是稳定的,不能随便做长期部署。”
香港的制度价值,在于“与内地不一样”
刘宁荣指出,香港的制度价值,正是在于“一国两制”下的差异性。他认为,香港的独特之处并非只是“不跟内地同步反击”,而在于其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自由港地位,能为中国与全球市场之间提供一种柔性连结。
刘宁荣说:“这次关税战就说明了香港的特殊地位。虽然我们是中国的一部份,但香港是一个不同的关税区。我们的法还是普通法,经济上也可以独立作决定。香港应该保持这样的制度与姿态,继续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蔡冠深亦认为,在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升高背景下,香港不应只被动承受压力,更应化压力为动力。他在《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中香港的角色》主题演讲中表示,“今天的形势不是太平,面对145%与125%的关税,很多企业会问:还能做生意吗?很难。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新路。”他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出海不再是选项,而是唯一出路,“现在不是出海就出局,而是只有出海,才能开新局。”
蔡冠深在演讲中还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正积极构建协助企业“有序、有效、安全出海”的平台,涵盖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并透过商会网络对接当地资源与政府。他指出,香港可以在其中担任协调与对接的中介角色,结合其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与语言文化优势,协助企业稳步“走出去”。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他认为香港未来可以聚焦的重要方向。“现在人民币资金在香港上万亿,我们可以透过债券、绿色金融、甚至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把香港建设成人民币国际化的枢纽。”
除了制度与金融优势,蔡冠深特别强调香港的“人才红利”。“香港有五所百强大学,是国家定义下的高端人才汇聚地。”他表示,营商环境、低税制、优才政策等,让香港成为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温床,“你要发展,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你要出海,没有人才也撑不起来。”此外,香港作为“双循环”战略的节点城市,理应进一步强化其“内联外通”功能,“背靠祖国、连接世界”,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必须实践的定位策略。
克制非被动“沉默”其实有声
在这场中美互加关税、全球供应链重塑的风暴中,香港虽非主角,却无可避免成为局中人。然而,不与美方对抗、不与内地同步反击,香港在外界看来或许显得“静默”,但从多位学者专家的话语中可见,这份“不出声”其实正是一种战略姿态。
维持自由港、坚持制度特点、拓展出海路线、巩固人民币离岸中心、吸引高端人才……这些都不是“不作为”,反而是“精准作为”。正如蔡冠深会长所言:“香港今天受到美国不公平的打压,但就像大家所说,东方之珠依然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