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若做好这件事 将是一举多得的德政

撰文: 邓峰
出版:更新:

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在分析国内面临的问题时,认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为了解决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5年各项工作第一位。

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下,中国若能重点提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让城乡底层老人有基本生活保障,那么,将能起到扩内需、稳增长、促公平的积极效果。

3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总的来说,当下面临的是一个增长方式转型问题,要由以往的投资和出口为主驱动的经济转向创新和消费为主驱动的经济,消费结构性偏差的短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解决好了就会转为重要的机遇,就能提供或许并不亚于房地产曾经提供的增长动能,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中速增长提供支撑。

刘世锦认为,中国消费占GDP的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尤其是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在他看来,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且内部差距很大,比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平均每月的养老金大概是6000元人民币左右,但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95%是农村居民,他们月养老金仅220元人民币。

2013年6月18日,山东省滨州市,几位农民工为躲避酷暑,干脆把凉席搬进水泥管,还点上了防蚊子的蚊香。 (VCG)

刘世锦表示,解决消费比重过低问题,把终端需求提到合理水平,就有了经济运行的源头活水,经济全局才能活跃起来,诸多由于终端需求不足引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建议,如果拿出刺激政策资金5000亿元人民币,那么每个月农村居民领的养老金就可以由200多块人民币增加到400块人民币,大体上翻一番。他说,农村居民作为生活水平最低的群体,其消费倾向较高,约为0.8,加上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消费乘数效应约为1.5,如果这个群体的养老金支出能够增加1万亿元人民币,就可以拉动GDP增长约1.2万亿元人民币,对稳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关于这点,笔者多次写过,在中国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越来越需要扩大内需的今天,在公平日益影响人心向背的现代社会,中国应该设法在5年时间将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从目前的100多人民币到300多人民币之间逐步提升至500元人民币到1000元人民币之间,具体可以参照不同地方的物价水平、收入水平,总之要给最弱势的群体进行兜底,让他们能在所生活地方老有所养。

中国早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改革开放以来,数亿人告别贫困,大量的人过上现代、便捷、殷实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中国依旧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仍然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他们的生存窘境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中国有着悠久的尊老传统,但目前1.7亿老年人领取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只有123元人民币,今年“两会”仅增加20元人民币。领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老年人本就大多属于城乡底层,靠少得可怜的养老金根本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这既违背尊老传统和社会主义的公平价值,又与城乡底层民众长期的辛苦付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进步严重不符。

2018年2月6日,济南,凌晨五点,气温降至-9℃,腊山立交桥北侧的零工市场人头攒动,虽然已经是临近过年,但仍有数百名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寻找短期工。(资料图片)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从农村提取农业剩余来补贴城市工业发展,大量农民的辛劳付出是全社会不应忽视的基本事实。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接受低工资,在艰苦环境下支撑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如今,无论是当年的农民还是第一代农民工,都已经老去。然而让人感到心酸的是,相比于可以享受生活、四处旅游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大量年老的农民、农民工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退而不休,他们希望改善生活的消费需求被现实严重压抑。

无论是世界第一的制造业产能还是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都在说明中国已经强大起来,具有条件给那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跌倒落后的人、竞争失败的人、缺乏保障的人进行兜底,让全民共同分享国家进步的成果。这既关乎社会公平,影响人心向背,又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当一个社会能通过合理的分配,让那些底层民众、缺乏保障的人同样有基本生活保障,那么,将会激发一个数量庞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创造潜力,进而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邓小平说过:“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从现在开始,如果中国尽快把城乡底层民众少得可怜的养老金增长到合理空间,相信会是一举多得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