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活埋900只小猫? 三问“多余生命”的社会抉择
3月初,一段令人震惊的影片在内地社交平台流传。画面里,数百只小猫被装在笼子里,丢入深坑之中,部分猫咪试图逃跑,却无路可逃。影片的发布者称,事件发生在广东佛山三水区,并指控多达 900 只流浪猫或黑产猫被活埋。挣扎的画面与残忍的手段迅速引发网络热议,许多网民与动物保护组织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动物防疫法》?这些猫咪的生命,是否真的应当被无害化处理?”
事件发酵后,《香港01》前往佛山实地调查事件。佛山官方亦回应,否认事件发生在辖区内,并称影片内容经过剪辑。佛山市农业农村局表示近期无类似无害化处置行动,而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则承认曾进行处置,但对具体数量避而不谈,仅称“处理过很多”。
01独家|佛山活埋900只猫?打击猫肉产业 猫救出却被政府“销毁」
目前,这起事件仍未被完全证实,网传影片的真伪也有待核查。我们希望这一切都只是误会,希望画面中的残忍并未真的发生,但如果真相最终指向我们最不愿接受的答案,那么这不仅是一场动物保护问题,更是一场对社会治理方式的严肃拷问,当执法部门“依法依规”地处理这些流浪动物时,我们是否应该对其标准、透明度和人道性提出质疑?对于佛山的否认,这一次,我们不只是想问“这件事发生在哪里”,而是更想问——
这次的“无害化处置”,真的无害吗?
佛山官方的回应强调,执法部门是“依法处置”,但对于“活埋”是否符合规范,并未作出直接回应。《动物防疫法》第 67 条确实规定,查扣的动物需进行无害化处理,然而该法条的原意主要针对染疫动物,并未针对健康的流浪动物或黑产猫只规定具体的处置方式。
然而,这里存在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既然执法部门担心这些猫带有传染病,那么是否可以公开这些猫的健康检测结果? 这是否是一场“未经验证”的疑虑,还是已经有确切的医学证据证明这些猫确实带有传染病?如果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公共卫生有这样的透明标准,那么对于流浪动物的“无害化处置”,是否也应该有相应的透明度?
其次,即便这些猫真的带有传染病,是否仍应该选择一种更人道的方式,而非活埋? 例如,是否可以参考国际标准,采取无痛安乐死的方式,确保它们的生命得到最基本的尊重?无害化的“无害”,究竟是指对人的无害,还是也应该考虑这些动物的苦痛?
如果我们允许活埋成为“依法依规”的标准程序,那么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类似的动物,被以这种残忍的方式处理?“无害化”处置的真正标准,难道只是为了让人类的环境变得“干净”?这样的清理,是否真的符合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
我们的社会,对待小动物的方式是否正在改变?
这几年,内地对待小动物的态度确实在变化,但这种变化却呈现出极端分裂的状态。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推行“TNR(捕捉、绝育、释放)”等人道方式来控制流浪动物数量,并鼓励领养与动保组织的参与;另一方面,仍有地方选择最“高效”却也最残忍的方法——扑杀、活埋、毒杀。
在疫情期间,不同城市对待动物的方式也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地方允许志愿者进入隔离居民家中喂养宠物,获得社会赞誉;但也有地方在封控期间,将留在家中的猫狗“强制安乐死”,引发舆论震惊与愤怒。这是一场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当地方政府面对动物问题时,能否提供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而非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一刀切“解决问题”?
疫情|深圳为集中隔离者提供宠物托管 护理人员每日进行健康监护
新冠肺炎|江西居民酒店隔离 家中小狗疑遭防疫人员持棍殴头扑杀
一直以来,某些地方政府在治理问题时,都习惯于“一刀切”的做法:从强制拆迁、环保执法,到疫情期间对宠物的处置,这种治理方式都暴露了一个问题,面对复杂问题时,是否能够进行细致的管理,而不是选择“最省事”的方式?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体现在基建、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之上,那么对于流浪动物的管理方式,也应该是一个文明程度的基本指标。这是一道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考题,却也是最直接反映城市管理精细度的试验场。当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治理一座城市,我们是否应该意识到:治理的不仅是道路、楼宇与经济,更是这座城市与生命共存的方式?
这次的愤怒,会带来真正的改变吗?
最后,当佛山的官方回应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处理过很多,数据无法回答”时,暴露出的不只是这起事件的残酷,更是一种更危险的治理思维:“将有温度的生命,变成可批量删除的统计数字。”当生命被归类为“待解决的问题”,当城市管理将动物视为“负担”而非“责任”,我们究竟是在建造什么样的文明?
这次事件不禁让人想起 2023 年的电影 《狗阵》。故事中的流浪狗,不过是当代社会“多余生命”的象征,它们被遗弃,被清剿,被从社会系统中抹去。而这样的处理方式,难道不正是对更大范围内弱势群体的投射?对于生命的敬畏,从来都不是可以选择性适用的伦理。如果我们默许对动物的残忍,迟早有一天,这种冷漠会蔓延到我们身边的其他生命。一个城市如何对待动物,往往也折射出它如何对待人,如何对待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
而所谓进步社会的标准,往往藏在对待“非我族类”的方式里。德国法律规定,流浪猫犬必须终生供养;日本街头随处可见流浪动物捐助箱;这些制度选择的背后,是对生命权的承认。当一个生命不具经济效益,甚至被视为管理上的麻烦时,社会是否仍愿意为它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试金石。
人道是文明的底线
我们不能只是一次次地愤怒,然后让这些愤怒随时间消散。真正的改变,不该止步于对个别事件的谴责,而应该转化为对整个治理逻辑的追问。如果一座城市可以为了拓宽道路移植百年老树,如果拆迁工程可以将一个家园夷为平地,那么流浪动物的命运,只是这套治理逻辑下最微小的插曲。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只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而是我们是否愿意为最弱小的生命,建立起制度性的庇护。
尊重生命,从来不是额外的选择,而应该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底线。如果一个城市连如何妥善处理流浪动物都无法做到,那么我们又如何确保,它能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愿这场讨论,能够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温柔,也让我们的文明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