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距离“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
在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式宣称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宣布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并对1,000多位个人与1,000家集体在中国脱贫攻坚任务中的表现大加表彰。
在这场大会之后,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乃至中国近40年的扶贫行动将正式吿一段落。在这场会议之前,官媒早已开始预热,对中国近年的扶贫攻坚行动进行集中报道,习近平也在其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重点提及“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工作重心转移至乡村振兴战略
尽管这并不意味着该项任务的全面完成,在此之后,由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领衔的普查小组将对这832个县核查脱贫的实际成效。具体到落实层面,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将还会有5年的过渡期。但是根据中共的战略规划,中国三农的工作重心已经从脱贫攻坚转移到2021年中共一号文件抛出的乡村振兴战略。
从1982年中国在“三西”(甘肃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实验了规模性的区域性“开发式扶贫”模式后,到1994年中国政府推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当时中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1990年的不变价格标准)的温饱问题。
期间,中央政府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40 亿元,相当于年度财政支出的5-7%。该项规划宏达的战略虽然到最后没有完成既定目标,且最后研究认为扶贫投资被非贫困居民分享,但该项战略除了推进了中国的扶贫程序后,还让中国政府在此期间探索了更优势的扶贫管理方式,以及在国际力量的参与下改变了对扶贫的方式与理念认知。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继续实施两个十年的扶贫规划,且两次提高扶贫标准,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具备了精准扶贫的条件,习近平在2012年末的河北考察中提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且在2015年制定了为期5年的脱贫计划,确立到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并将其列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评定标准之一。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在报吿中将脱贫攻坚作为其第二个任期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之一。
习近平在这次总结会议的报吿中也提到,在中国的这8年精准扶贫中,中国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除了庞大的资金投入,中国政府以政治任务、社会力量动员等方式发起这项规模浩大的扶贫行动,并在2020年中国国内外环境复杂的逆境中要求必须如期完成。
习近平曾称,脱贫攻坚是他在内政治理上最重视、投入精力与国家行政资源最多的工作。而他每一年的第一次国内考察,主题均与脱贫攻坚相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脱贫攻坚在中共执政中的重要定位,关系到中共制定的两个百年目标。脱贫攻坚解决的是中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小康的重要部分,也是接下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中共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即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不均更不是社会主义。
事实上,脱贫攻坚的意义除了其本身对于国际减贫,对于贫富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目标的推进外;放在另一个层面,其对于如今进入发展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绝对贫困问题的消除对于发展不均衡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国全国“一盘棋”下的国内市场统筹都具有更新的实际意义。
习近平便曾对脱贫攻坚行动的评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现下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等也证实中国离真正的“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