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红的不止河南《唐宫夜宴》 内地何以掀起传统文化热潮

撰文: 吴迪
出版:更新: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热播。就在今年春节前数日,该节目最后一期播出完毕,并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以“山西天龙山石窟佛像由日本回归”的节目收官。在共九期的篇幅里,该节目集结全国九所博物馆,每一期聚焦一间博物馆的三件文物,以“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的方式演绎讲解,使“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得以与观众们时隔千年,见字如见面,亦将当代考古及传统文化从业者平凡而珍贵的经历娓娓道来。纵有时而穿插其间的“主旋律”,但该节目的这些组合,依旧令其广受好评。

而这只是近年来内地传统文化节目掀起社会热潮的一个代表:从2016年开始,每年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到上述的《国家宝藏》,再到今年2月12日年初一开播的《典籍里的中国》……一系列优质节目的问世,一再推高业界水平,而其受到内地国民火爆追捧的现况,更值得令人发问,这究竟是怎样的“中国现象”?

文化类节目的模式创新

以《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为代表,这类自2016年开始,在2017至2019年形成了全国性话题,并在如今臻至新高峰的文化类综艺,集观赏性、艺文性于一体,能在各类千篇一律的综艺节目充斥荧屏的当下脱颖而出,这并不令人意外。在此过程中,节目组和内地文宣部门本就在试图与时俱进地尝试一系列手法,且大抵有数个特点。

此类综艺节目注重全民参与和体验。图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网上图片)

其一,“文化的高端感”。无论是珍贵的文物、典雅的台词还是舞台的设计,都试图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相较于嬉戏怒骂的寻常综艺,这类“格调更高”的节目明显更易成为观众日常的谈资,有助传播。

其二,着重全民参与及互动。譬如《中国诗词大会》的参与者从白发老翁到蒙学稚童,从基层百姓到科企精英,涵盖社会各行各业各阶级。其答题和晋升环节亦通过选手、现场观众和全国观众间的互动,营造紧张激烈的观赏氛围。

其三,专业学者的点评。譬如《国家宝藏》直接由各博物馆负责人上台,他们学养深厚,知识渊博,点评讲解各有特色,而其“今生故事”环节亦是多由考古及文物工作者的亲身工作经历为主轴,讲述其朴素近人而又非凡的故事。主持人的选角亦深有考究,大多风格沉稳而亲切,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很好地掌控了全场的氛围。

《唐宫夜宴》展现盛唐气象,大获成功(点图放大):

+13

其四,邀请各年龄段、风格各异的当红明星参与,尽最大力度吸引社会各个观众群体。

是以,这类节目确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极致,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的欢闹特征,亦不似韩国综艺对视觉效果、情节冲突和激烈气氛的着重,其成功也就绝非偶然。

何以蓬勃至此?

不过在此之余,这类传统文化类综艺得以收获当下的追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电视、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前的普通观众心中,原本就存在对传统文化之需求。

这类节目之所以待得近几年才得以异军突起,和内地社会发展现况密切相关。近来,刚在央视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节目中,有一名来自上海的十岁男孩黄嘉晨,凭借对诗词的积累与大气豁达的赛场表现,得以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一片称赞。

这固然是天赋异才,也无疑是家庭刻意培养的结果。当愈来愈多的家庭有能力,且愿意为子女做传统文化薰陶的教育,而非将此资源和时间花费在升学所必要的学科,又或是外语和其他技能,这本身便是说明随着国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教育的功利性正愈发降低。

回望过去数年,大抵便是在文化类综艺大受追捧的这段时期,同样兴起的现象还包括从“油腻大叔”、“佛系青年”等一系列关于青年文化的集体性焦虑的爆发;包括部份“逃离北上广”的内地青年对台湾“小确幸”文化的追捧;包括另一些青年热衷于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节等欧美大型派对文化的参与……

上述现象的本质实则是趋同的:在臻至一定物质生活水平后,非物质精神生活贫乏所造就的焦虑感,正愈发促就社会对各类“非传统”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以文化类综艺火爆的背后,有其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纵深。

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在表演中登场(点图放大):

+16

事实上,无论是三、四十年前,香港电影和娱乐界的兴起,又或是同期的日本乃至随后台湾、韩国的音乐、动漫、综艺、娱乐等文化产业的迸发,亦是伴随其经济腾飞。至于中国的情况,如今人均GDP已突破一万美元,按世界银行所划定的标准,将大概率在数年后由现在的“中高收入”跨入“高收入国家”,臻至小康之后便自然会有这类追求。

且传统文化综艺既符合政治主基调,亦符合国民普遍的情怀,而内地市场体量又足够支撑其产业发展,满足相关就业和资方实际收益。由此观之,如今中国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电影、娱乐、动漫乃至学术领域的蓬勃,都是水到渠成,且还是刚刚开始。

例如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节目便引爆舆论,相关话题在微博有逾亿次阅读量,而且更受到香港及台湾媒体广泛报道,成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到底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厚积薄发的前景如何呢?

上文节录自第253期《香港01》周报(2021年2月22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 这是怎样的中国现象?》。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53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香港需要怎样的财政司司长?

骆惠宁新春讲话 “变与不变”深意,港人听懂多少?

终审法院拒允国安嫌犯保释 黎智英保释案的标志性意义

走进低“肉”望社会

茫然人生的灯塔?矽谷精英迷上古希腊斯多噶哲学

退休教师悉心营造 浪猫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