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习近平的这场战役 还要继续打下去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该省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一时间点,距离习近平承诺的红线时间只剩一个多月。接下来,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所部署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国将继续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回看中国这场2015年底开始的脱贫攻坚战,的确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全部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一切就已万事大吉,相对贫困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仍然是摆在中国面前的发展难题。何况在硬指标达成的背后,还有诸多潜在的问题,比如官僚主义、观念的变革,等等。

扶贫一直是习近平外出考察调研工作的重点。(新华社)

长期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的于建嵘24日就此谈了三点:其一,这些年,中国在扶贫上,特别在绝对贫困人群的救助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中,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进行异地搬迁,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进行社会救济,对贫困地区根据条件进行产业扶植等,值得肯定;其二,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用平均收入而掩盖事实上存在的,大量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困难;其三,早些年,戴上贫困县的帽子成为了一些官员的政绩,现在摘掉贫困县帽子,应该实事求是,不要搞成形式主义式的政绩。

脱贫攻坚战发起后,《多维新闻》曾在2016年和2017年两次进行深入调研,走访了陕西、宁夏等地的贫困县,当时提到的诸多问题,依然值得重视。

2016年,记者走访陕西永寿县、礼泉县、富平县、延川县等多地下辖的多个贫困县后发现,高层的“志”在向下推行的过程中遭遇了基层的“不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镇等基层行政机构孱弱;二是阴魂不散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是扶贫措施不配套导致扶贫不彻底。

根据当地扶贫工作人员反馈,农村“等、靠、要”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精准扶贫推行的另一种阻碍。不过,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小云助贫中心发起人李小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村民们只是在寻找机会,博弈、权衡各种利益关系,毕竟他们的生活现实和来自城市的政策制定者与观察者不太一样,对自身和政府的预期都不太一样。其实他们很聪明,知道没有人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可能会拒绝一些他们认为没有用的事情,从而显得对一些东西不感兴趣,处于茫然的状态,实际上他们是在观察、消化这些东西,心里想着怎样利用这些机会。“我不太接受农民等靠要的说法,我也没见过农民等靠要,只是我们想的事情不是他们想的事情,或者不是他们想做、能做的事情。这也和乡村社会碎片化的现状有关。”

点击大图观看多维新闻记者实地探访精准扶贫进程↓↓↓

+17

2017年,记者走访宁夏同心县,这里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扶贫背后,更是掺杂着复杂的民族问题。根据《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西海固”连同宁夏中南部的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被确定为9个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国土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宁夏的65%;人口256万人,占到了全区总人口的41%。但是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以问题为导向,宁夏自治区政府把移民作为解决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扶贫举措。换言之,之所以启动这项史上最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一方面为的是化解愈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改观民众生活水平的考量。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土地问题、住房问题、外出打工的窘境以及“一刀切”的官僚主义等。

吴忠市同心县扶贫开发办主任马希丰在接受多采访时,将这些问题与矛盾的产生归结为“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三者之间职责与利益划分的混乱”。以民众反映最为普遍的吃水问题为例,如果建设者能够对管理者、使用者负责,管理者、使用者明白各自的职责所在,那么这项工程操作起来也不至于有那么多问题。

此外,马希丰反复提及的,则是观念的问题。“西部地区是缺少资源吗?不是!是缺少资金吗?也不是!是历史、文化、教育的牵制太多。如果有人说移民的路走错了,那不是对移民的否定,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负责任。生态移民最大的效益,就在于提高了人的整体素质和观念,进而影响社会的进程。”

以上通过记者走访调研发现的切实问题,以及扶贫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会随着“全部贫困县脱贫摘帽”这场战役的吿结而彻底消失。这也就意味着,这场战役,中国还要继续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