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务次卿访台】话你知:台美洽谈BTA而非FTA 两者差异何在?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在台湾宣布开放含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猪肉、30月龄以上牛肉进口后,美国国务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周四(17日)率团抵达台湾,展开一连3日的访问行程。
有消息称,此次行程是为台美签订双边贸易协定(BTA, 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铺路,为双方的贸易往来提供便利。例如,民进党国际事务部主任、立委罗致政就说,美方派国务院次卿访台是针对BTA启动。但美国国务院方面就未将经济议题讨论列入克拉奇此行行程中。
不过,依然有不少人关心,为何美国和台湾两方谈的不是大家熟知的自由贸易协定(FTA, Free Trade Agreement),而是以往较少曝光的BTA?这两者究竟有甚么差别呢?

FTA是两个或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互相开放市场而签订的贸易协定,旨在取消大部分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措施,包括关税和其他非关税障碍,互相给予缔约方进入市场的优惠。目前,美国已分别与韩国、新加坡等十多国签署了FTA。

美国国务院次卿克拉奇17日率团访台,将展开一连串访问行程。(中央社)

签订FTA如“经贸建交” 恐触怒北京

随著国际贸易往来日益密切,FTA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当中不仅涵盖了商业,还包括与经贸有关的环境、劳工等范畴,将会束缚签订方在内部事务上的决策,尤其是政经实力上的较弱一方,主权有被限缩的疑虑。同时,成员方的不少企业需要严格遵守,变相将条约视为一项法律,这也是主权受到制约的体现。

例如,不少学者将欧盟视为“FTA的终极目标”,而欧盟成员国的主权行为确实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2014年,台湾与中国大陆签订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服贸协议)引爆太阳花学运,反对者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认为大陆会借此向台湾施加政治影响力。因此,美台若签订FTA,将是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动作,等同于台美“经贸建交”,难以不触怒北京。

名为经贸协议,却脱不了与政治的千丝万缕。台湾2014年爆发太阳花学运,抗议者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认为该协议将损害自身经济,并且强化大陆的政治影响力。(资料图片)

站在中国大陆的立场,台湾虽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但并非以主权国身份,而是以单独关税区名义加入。中国要求建交国不与台湾进行任何形式官方往来,台湾不具完全的缔约权。即便台湾在中国同意下加入了WTO,也只代表台湾“获准”在WTO管辖范围之内与其他成员方签订条约,而具有官方性质的FTA并不包含在内。

也因此,以大陆立场观之,台湾对外签订FTA,理论上“需要中方授权”。截至目前,台湾还没有与非邦交国签订FTA的先例。新加坡、新西兰等国与台湾签订的经贸协议,也没有冠以FTA之名,而是称作《新加坡与台澎金马祖个别关税领域经济伙伴协定》(ASTEP)、《台澎金马祖个别关税领域与纽西兰经济合作协定》(ANZTEC)等。

两岸之间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CSSTA,未生效),同样避开了主权问题。

不过,台湾曾与其邦交国签订FTA,包括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共5国。惟巴拿马、萨尔瓦多相继在2017年、2018年与台湾断交后,都宣布将会取消与台湾的FTA,这些都折射出中国大陆的立场。此外,台湾与巴拉圭、斯威士兰2个邦交国签订的经贸协定也没有以FTA命名。

马晓光批评克拉奇访台,要求美国停止与台湾的官方往来。(资料图片)

对于克拉奇访台及美台举办“台美经济与商业对话”,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周三(16日)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允许外部势力插手干涉。我们要求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停止同台湾地区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换言之,美台官方签订任何形式的经贸协议,本就为大陆所反对。只是BTA相较FTA,是否真的能够弱化政治敏感度、降低陆方反应程度,还是要看最终成文的条款内容。

BTA谈判更为公平?

另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大打经济牌,在对外贸易上寸土不让。除了与中国展开贸易战,他还检讨过往与他国签订的FTA,认为成效不彰,反而使美国工作机会流失、贸易逆差扩大。他重新与美、墨、加、欧等国谈判,以争取更加“公平”、也更符合美国最大利益的新协议。他更反对美国参加多边的FTA,所以上任后立刻退出有12成员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即便这一协定原先是由美国牵头。

特朗普主张,美国要在“公平贸易”的原则下,要求对手国以美国利益为出发点开放市场,建构“BTA”,所以与日本、墨西哥及加拿大的均冠以“贸易协定”(TA)之名,而非采用“FTA”,例如《日美贸易协定》(USJTA)。特朗普在各种埸合也不再使用“FTA”,并且一再宣称美国对外建构“BTA”才是正确的方向。

蔡英文开放含莱克多巴胺的美猪入台,被认为是与美国洽谈经贸协议的前奏。(中央社)

台湾需要担心的是,美台BTA会否“只对美国公平”。有台湾经贸学者就匿名指出,依据WTO多边协议,FTA以双方货品至少要有90%以上零关税作为前提,仅有少数敏感项目可排除;BTA则完全视双方的贸易谈判实力。

美台自1995年起,先后进行过10次台美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谈判,贸易协议是当中的重点议题。不过,由于美台经济实力悬殊,过去谈判中常常是美国要求台方开放市场。

例如1998年10月的第3届TIFA会谈,让台湾将猪腹胁肉(五花肉)、猪杂碎(猪内脏)从配额制进口改为开放,由于这些部位的猪肉在许多西方国家不被当做食物,因而相对台湾养猪业产生巨大价格优势。同场会谈台湾还提升了稻米进口量,农委会为因应冲击,在2002年到2004年间,以30万公顷为目标进行休耕。更不用说美方最关切的瘦肉精牛猪议题,美国为此曾两度暂停与台湾的TIFA谈判,时间总共长达12年。

虽然美猪牛进口议题如今已得到解决,但根据美国历年发布的“海外贸易壁垒评估报告”,台湾引起美国不满的还有米酒税率过低、农产品进口关税过高、采购美国稻米过少、限制基因改造食品进入校园、健保药价太低等,刚好都是台湾农业发展、饮食文化和医疗体系的重大防线,台湾要小心陷入美方予取予求的不平等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