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能走出什么“第三条路”?

撰文: 林嘉禾
出版:更新:

近日国民党中常会讨论了先前改革委员会建议案,在不修党章前提下通过两岸论述,全面回归马英九时期的“九二共识”基准点,只是更强调了“中华民国”。但该党主席江启臣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屡屡提到国民党应思考统独之外的“第三条路”,更添论述上的模糊性。

为何“第三条路”会让人搞不清楚意涵是什么,毕竟按国民党的立场,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与《增修条文》,国家统一是唯一一条路,国民党若是既反台独又不统一,岂不是“违宪”?一个将《宪法》挂在嘴边不断提起的两岸论述,却不想依据《宪法》明定的条文来推展未来方向,这样“打着红旗反红旗”,如何让人信服?

江启臣任内,国民党确定2020年全代会主轴为“护台湾、保民主、拚未来”,乍看与民进党的论调并无二致。(中央社)

就这个意义来说,如果江启臣有意讨论两岸论述、并协助国民党形塑对终局方案的共识,则除了难免会有些矛盾外,更将涉及到非常模糊的光谱当中,陷入方案取舍的纠结。诚然,第三条路可以是“不统不独”、也有许多其他新旧选择,诸如东亚传统的宗藩体制、当代的联邦制度等等,但这其实并不是方向,而是决定方向后的细节。

说穿了,统独或第三条路,都是两岸“终局方案”的一种,国民党愿意面对回避已久的“终局方案”,固然已是有所突破,但该党对于何为终局目标以及如何达成,则仍是付之阙如。简单说,江启臣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指出了问题(“第三条路”出现在专访、未出现在“江八点”内),但不愿意擘划方向。

就方向而言,到底有没有“第三条路”?其实这是非常暧昧的问题、甚至是假议题。因为如今在台湾看到的很多“第三条路”想象,抽丝剥茧后不过都是统独两条路径的细节版本差异,只是用“第三”来为自己“去污名”。毕竟洋葱剥到最后,只要认为两岸都是中国,就算是统的光谱;反之若认为“中国”是“他者”,就是独的光谱。

2020年韩国瑜败选后,国民党像是失了魂般,毫无战斗力,面对该党与蓝营期待的“改革”,补选上任后的江启臣却拿不出成绩。昙花一现的“占领立法院”旋即被民进党攻灭、高雄市长补选更是一蹋胡涂,李眉蓁得票竟连韩国瑜的三成都跨不过,更别提面对蔡英文政府防疫、外交、内政的诸多舆论质疑,国民党皆未能组织政治力量发挥作用。江启臣上任后最明显的改变,大概就是对中国大陆有着更强硬的主权立场了。

但江启臣与国民党也不应漠视,当蔡英文不断挪移其所谓“维持”的现状的同时,“中华民国”意涵在台湾也发生改变,从蔡英文大肆论述“七十年来的中华民国”、再到一度拿掉括号的“台湾”、以及台外交部不断更改驻外馆处头贴、甚至将护照改版在视觉上几乎删除“REPUBLIC OF CHINA”,都显示了“中华民国”跟着“现状”的位移。

江启臣此番提出“江八点”,其中对“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的强调,不禁让人联想到李登辉执政末期、委由蔡英文主持的“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项目小组,1999年该小组建议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也就是“两国论”),让李登辉执政末期的两岸关系濒临崩解、许多进行中且即将突破的谈判或洽商都功亏一篑,而这次国民党重拾“强化主权国家地位”立场,又能如何与民进党的两岸论述形成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