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历史改造台湾:李登辉埋下的伤痕 痛苦将由台湾人承担

撰文: 伍逸豪
出版:更新: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7月30日以98岁高龄离世,台湾互联网上的评价纷纷涌现,正反两极皆有。在当前台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氛围下,有不少人肯定他的所谓“正面贡献”,包括了民主转型,以及奠定拒斥中国的台湾人认同等等。事实上,今日台湾人展现出如此的精神面貌,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恰恰就是李登辉重构历史改造台湾的结果。

这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份李登辉接任台湾总统后不久,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为其出版的“言论精粹”,书名就叫《统一是中国唯一的道路》。今天台湾的年轻族群可能很难想象,被他们视为台独精神领袖的李登辉,当年竟然是高举“中国人”身份的本省籍政治精英旗手。如果回顾这段历史,更能明白不久前才创下历史新高(67%)的“台湾人”认同,绝对不是一个简单且浑然天成的过程,“天然独”更是一个禁不起历史和科学检证的概念,而是经过掌有权力的政治人物刻意形塑出来的结果。被推崇为“民主先生”、“台湾民主之父”的李登辉,就是始作俑者。

图为1985年,时任台湾总统蒋经国赠勋给予副总统李登辉的画面。 (台湾国史馆供图)

根据长期在台湾追踪认同变迁的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民调,1994年台湾人认同和中国人认同首次出现“黄金交叉”,亦即从那一年开始,中国人认同持续走低、而台湾人认同不断攀高。那一年,正是李登辉执政的期间。也就是在这一年,两岸发生“千岛湖事件”这个悲剧。当时的台湾政府,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刻意放大、强调台湾人被大陆人杀害,他更是直接在电视镜头前痛斥中共政权是“土匪”,点燃了台湾社会反对中国人身份的高度民粹情绪。

同样是在那一年,李登辉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对谈,提出了“生为台湾人的悲哀”这个说法,将台湾历史形塑为一部受尽压迫和压制的辛酸史。他以“中华民国总统”的身份与司马辽太郎一搭一唱,在对话中把“中国”和“中国人”扭曲为含糊不清的概念;同时也将李登辉塑造为《出埃及记》的“摩西”形象,象征只有他才能带领台湾人出头天、当家作主。

这些话对于后来台湾的发展,不只是一位总统的妄言,更像是一种预吿。

1994年,在华裔作家陈舜臣(右)的引荐下,司马辽太郎(左)见到了李登辉(中)。(台湾国史馆)

李登辉以总统之尊,由杜正胜等历史学者操刀,在台湾国族认同的历史教育上大兴土木。以中学《认识台湾》教科书为例,大幅缩减台湾光复的历史,而放大日本殖民统治为台湾带来的“现代性”。尽管当时不少史学家跳出来力阻,指李登辉是在“美化”和“肯定”日本殖民统治,但反对的声浪在政治权力面前终究宛如螳臂挡车。不只于此,李登辉主导的这套教科书,也在公民教材内诉诸有别于中国的“台澎金马命运共同体”,将“生为台湾人的悲哀”写入课文之中,更移植日本“大和魂”的概念、对台湾中学生大谈“台湾魂”精神。

李登辉这一套历史认知与精神的改造过程,同时通过“社群营造”铺天盖地的推动,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台湾寻常百姓家,等于是把他个人极其扭曲的史观,直接扩大、安插进了台湾人的灵魂当中。

继之而起的陈水扁、蔡英文,同样是靠着寄生《中华民国宪法》的方式,延续和深化李登辉路线。最为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扁、蔡两人掌权之初,都把手伸向了历史教科书,陈水扁加入了“台湾地位未定论”,而蔡英文则把“中国史”并入“东亚史”之内。因此,当马英九有意按《中华民国宪法》精神重新调整教科书的论述,随即引发高中生大规模的“反课纲运动”,最终功败垂成。台湾青年群体历史认知的火车头,便这样朝着台独的方向驶去而不复返。

1996年,李登辉与连战搭档参选台湾第一次民选总统的大选。(AP)

然而,李登辉改造台湾历史认知的做法,其实正为他口中“台湾人的悲哀”写下注脚。曾经说自己当了22年日本人、名叫“岩里政男”的李登辉,其年轻的生命就是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皇民化”的改造,通过教育体制的贯彻,让当时的台湾青年在精神上“改头换面”。

李登辉执政的1993年,台独组织“台湾教授协会”偕同台湾几个“本土社团”,发表了一份名为《两国两制,和平共存:台湾人民对台湾与中国关系的基本主张》联合声明,其中一段即如此写道:“日本政府企图把台湾人变成日本人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成功地使台湾人变得‘不像中国人’”。而22岁以前的李登辉,正是日本人把台湾人改造为“不像中国人”的成功产物之一。

问题在于,李登辉可以有他自己的历史倾向和认同立场,但做为台湾最高掌权者的李登辉,复制日本人当年的手段,用另一种“皇民化”的方式改写台湾历史,却是对台湾社会莫大的残忍。回到历史的脉络,近代台湾人的心理和精神认同已经被痛苦地碾压过两次,一次是日本殖民统治的“皇民化”改造,致使一部分台湾人在面对1945年台湾光复时出现了认同错乱。

例如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在其小说《白薯的悲哀》就描绘了台湾人面临祖国同胞投以“奴化”的歧视和拒斥,尽管台湾脱离了日本殖民统治、复归中国,但两岸人民的心里形成了巨大的鸿沟,他在小说中的这段话“白薯是不会说话的,但却有苦闷!”,完全体现了台湾人历经日本殖民改造后的伤痛。

李登辉的辞世,台湾副总统赖清德(右二)表示,对他来说是失去一位亦师亦友的温暖长者。(Facebook@赖清德)

另一次是两岸分裂分治之后,两蒋为了在台湾打造“反共复国”基地,在意识形态上全面动员,一样是通过教育体制的强制规训,在台湾人心中建构起“排除大陆”、“排挤本土”的国民党式中国认同。一刀切式粗暴的认同灌输,奠下了今天台湾社会撕裂状态的种子。李登辉继任总统之后,从而有了绝佳的机会,为了巩固个人权力,在台湾大搞起省籍对立,让民众在虚妄的对立之中,无止境地虚耗下去。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在《李光耀观天下》这本书中,写下这么一段话:“当李登辉当总统时,他发起台湾化程序,强调该岛脱离中国。但是这不会改变最终统一的结果,这样做只能使台湾在重新统一的实际发生时更加痛苦。”当下的台湾人对李光耀这段话势必嗤之以鼻,对于他说的“更加痛苦”更是无法理解。但关照今天两岸关系的现实情况,李光耀的预言恐怕刺中了台湾人心中将越来越大的伤口。

当年李登辉位居总统高位,当时中美之间、两岸之间的实力对比都不若今日,李登辉或许有底气去厉行台湾人的历史改造工程,继续把台湾人改造得“不像中国人”。但是在李登辉离去的当下,回过头去看这段历程,我们可以说李登辉是相当不负责任的,他虽然成功让台独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但两岸未来必将面临的关系重构,也必将让台湾人再度经历一次精神认同的碾压。而这就是李光耀所说“更加痛苦”的根本性原因。

李登辉的台湾历史和认同改造过程,台湾人或许视为正当且合理,甚至视为其对台湾不可抹灭的“贡献”。不过,李登辉非但没有解消台湾的殖民地阴影,反而把殖民地伤痕狠狠地深埋进台湾人的心中。一旦接下来两岸关系进一步揭开了这个伤口,那般难以言喻的痛楚,已然逝去的李登辉不可能感受到,而是2,300多万的台湾人所必须正面承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