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外部环境恶化 中共高层启动“内循环”背后真相
新冠肺炎疫情强烈冲击之下,全球经济衰退,世界政经秩序重组和洗牌速度加快。对于中国而言,疫情虽然得到相对有效控制,但是外部环境加速恶化。
近半年来,以美国为主导的“五眼联盟”以及德国、法国、日本和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外交张力明显增加,甚至已对形成合围之势。在愈发喧嚣的“脱钩”乃至“新冷战”猜疑声浪中,中国如何开启自己的新的经济发展周期?
“内循环”之说的出炉
观察近期中南海动向不难发现,“内循环”成为中共高层在谈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高频热词。如7月21日的业家座谈会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就提出:“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国家统计局于7月16日公布了中国2020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3.2%,显示中国经济复苏超出预期,不过习近平在这场专门会见数十位企业家的会上承认,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许多企业与经营个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毕竟对于中国来说,曾经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无一不受影响。
查询公开信息可以发现,早在今年中国全国两会召开前,即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习近平在谈及“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话题时,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强调“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2020年5月23日,即今年中国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在看望经济界政协委员的联组会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前面,着重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习近平当时的讲话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及至6月18日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2020)开幕式上,被视为习近平经济智囊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言,“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至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从201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的“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逐步转变为近期中共高层表述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这也是今年4月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近平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之后,中南海高层给出的中国经济如何发展的新的着力点。
全球“脱钩”苗头下的自救
所谓经济“内循环”,就是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从国内购买,产品在国内加工,销售渠道在国内,从而建立一种在国内进行分工合作,相互贸易的经济体系。中共高层之所以多次强调并将“内循环”定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着力点,最大因素就是疫情之下,全球经济日渐明显的“脱钩”情绪。
近半年内,全球出现多起“脱钩”苗头事件:4月10日,美国政府呼吁美国企业撤离中国,并承诺提供全部的“搬家”费用。几乎同时,日本政府对本国在华国发出了类似的呼吁。6月底,韩国把日本吿上了世界贸易组织(WTO)。6月29日,印度一口气封禁了59款中国应用软件,甚至抵制中国电力设备。7月10日,美国宣布对法国部分奢侈品加征25%的关税......
这种对外贸易循环链条的中断,意味“全球一体化”框架下的经济链条遭受重击。对以门类最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支撑起来的“世界工厂”中国而言,这种打击和影响更大。因为虽然近几年中共高层提前供给侧改革,但是目前中国供给口仍然巨大。
中共高层所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潜台词就是中国经济还需要进一步降低对外贸的依存程度。当然,如习近平在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所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互不矛盾,是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同时持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这里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显然就是指当前中美之间关系恶化的状况。可以明确的是,当前逆全球化已经难以避免,“区域化经济”兴起也就成为必然。公开数据显示,在2019年超越美国之后,2020年上半年东盟与中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有观点推断,中国今后会继续降低美国在中国外贸数据中的占比,增加诸如东盟、欧洲这样的进出口贸易占比。简而言之,保证中国国内经济安全是中共高层的第一执政目标,这也是中国启动经济“内循环”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