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当中共理论班底跟不上习近平的步伐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6月中旬,中共智囊、现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中共理论党刊《学习时报》发表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长文,该文首次以“世纪”为尺度来命名马克思主义,并因何毅亭的特殊身份,该文也被外界认为是在释放某种政治讯号。

何毅亭被称为习近平“文胆”。(资料图片)

在这篇发表于《学习时报》头版的长文中,何毅亭开篇即点明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理论研究对象是世界典型样本,二是理论成果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三是理论实践成效深刻改变现实世界。以这三个条件作为衡量标准,何毅亭进而得出结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可以称为“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首创成果和基本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称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从毛时代开始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便一直作为正统思想理论,深刻影响着中共和中国。(多维新闻网)

这不是何毅亭第一次就习近平思想发文。早在2018年5月,同样的标题,同样是《学习时报》,何毅亭就曾以长文阐释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该文中,何毅亭直言,马克思主义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理论谱系,造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大成的理论气度、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划时代的理论成效。此外,该文亦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科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指明了前进航向。

作为中共智囊,何毅亭为何在此时间节点再次发文谈习近平思想,并直接冠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政治考量?2021年是中共建党百年,是否在为这一历史性时刻做铺垫?该文中断言“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是不是等同于在向资本主义“宣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终会否直接冠名为“习近平社会主义思想”,或“习近平思想”?

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资料图片)

以上这些问题,作为局外人,仅凭何毅亭一篇文章,很难说清道明。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中共的理论班底并没有能跟上习近平的步伐。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从何毅亭两次所发长文来看,空话、套话居多,对于习近平思想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却并没有表达清楚,以至于外界至今还是一头雾水,这样的情况,自十九大报吿中首次提出习近平思想至今一直存在;其次,习近平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大会上也明确表达过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水平的担忧。用习近平的话说,“在解读中国实践,建构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对于后一个问题,何毅亭在最新这篇长文中也有表述。“今日的中国,经济上、物质上的强大正在成为现实,但这绝不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全部梦想,中国绝不能成为一个物质发达而理论贫困、学术不彰的‘跛脚大国’。”“一个物质强大的中国,还必须是精神自立、文化自强、理论自觉的中国。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思想必须跟上物质的脚步,不能身体进入了新时代,登上了世界舞台,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止步于咿呀学语。”这些话,既是目标,也是一种警醒,道尽了中共当前的理论不自信乃至理论困局。

中共当前理论不自信乃至陷入理论困局。(资料图片)

对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早在福建任职时,就曾写过两篇论文:一篇是“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以下简称《序言》),发表在1997年第一期的《福建论坛》杂志上,习近平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另一篇是“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以下简称《提纲》),发表在2001年第九期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上,习近平时任福建省长。由此可见,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一直在进行。中共十八大后,对于中国各方面的重塑,也是有目共睹,是为具体且富有成效的实践。但当中共理论班底跟不上习近平的步伐,外界便会由此生发出更多疑问。不得不说,这是中共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