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官员自比箭靶 实是陆生与“小明”身上的箭簇
6月4日,台湾卫服部长、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在疫情记者会上面对媒体询问针对陆生、“小明”的防疫政策,表示这段时间一些政策不论是见解不同等多少都会伤害别人,“我身上挂满箭靶,欢迎大家来射”,也说明“公共政策是受公评、可以讨论”,但同时他也坚定拒绝宣布开放陆生、“小明”返台,所用的理由却是有很大的漏洞。
口说“我们不会站到第一线” 却把小明推到第一线
所谓“小明”,指的是台湾人到大陆与大陆配偶结婚后所生的子女,或者是大陆配偶在与台湾人结婚前,与他人所生子女,但因为与台湾人结婚而成为收养关系,相关规范已由《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明订。简单说,“小明”是台湾人的孩子,但是因为尚未取得“中华民国国籍”,所以没办法在现下依据台湾防疫规定而入境。而之所以未取得“中华民国国籍”,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台湾对于大陆配偶与“小明”们的取得国籍年限拉得相当漫长,据陆配团体推估,“小明”数量约为400人左右。
对于“小明”们迟迟无法获准入境,陈时中的说法是,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权利的主要执行者是第一个父母、第二个是所在地国家、第三才是其他的单位,“法律关系我们是属于其他”,父母如果没办法求助当地儿权团体,才求助第三地,“我们不是说完全不要,而是在先后顺序上,我们不会站到第一线”。
虽然《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明定台湾与大陆人民并非外国人民关系,但陈时中引用了台湾自己也施行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显然有把“小明”问题给“国际化”的考虑,这与他当初所说“国籍是可以选的、选了就要自己承担”可谓不谋而合。
然而实际上,“小明”问题并非是父母侵害儿童权利、也不是大陆政府虐待、更不是大陆的儿权团体不帮忙,而是台湾政府不愿让小明回台与家人团聚。对此《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反而有规定“儿童或其父母为团聚而请求进入或离开缔约国时,缔约国应依照第9条第1项之义务以积极、人道与迅速之方式处理之。缔约国并应确保请求人及其家庭成员不因该请求而蒙受不利”。台湾虽非缔约国,但也将该公约法制化为国内法,陈时中的“我们不会站到第一线”说,完全是违反这条规定。
开放陆生“怕脚步变乱” 有违起初视疫情差别待遇的理由
依照台湾教育部的估计,本学年度陆生有2万5,049人,占全部境外生13万417人的19.2%,不可谓不多。对于陆生入境的问题,最近台湾社会也有诸多讨论,5月底台湾成功大学表示研拟采取实名制方式提前分批开放陆生入境,遭陈时中以“返台时程由教育部规划”回应;6月1日一封“陆生毕业生的一封公开信”获得近800位陆生联署,期盼台湾政府让陆生返台处理毕业事宜,一度也曾传出台湾教育部将在7月开放陆生入境,但是台湾行政院召集的跨部会会议最后决议暂不开放,让不少陆生错愕不已。
陈时中解释,开放时程系由教育部评估必要性,“目前没有所谓不要或怎么样,一切都还在评估中,会以国际疫情跟量能做一个很大的考虑”。至于最后决议暂不开放的原因,陈时中表示,现在境内松绑,如果境外同步来做“怕脚步变乱”,应让境内松绑有一段观察时间,来看下一步境外怎么做。
他也坦承,这个决议“有不同意见在”,大家觉得50几天都没有境内病例,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50几天都没有,现在在里面社会观察,解封更厉害了,这里面台湾是不是会有一些相关情况出来,大家觉得慎重一点,境外生脚步放慢一些”。他并没有说明,陆生返台都需要集中检疫,检疫期间跟台湾社会解封并没有接触,为何要“慎重”到此地步?
回溯台湾的陆生返台禁令,自1月26日即“暂缓来台”,同时对于外国则直到3月才管制,比较起来,当时是以各地区疫情作为境管衡量标准,然而6月4日中国大陆新增确诊仅为1例,陈时中却仍把陆生跟美国、巴西这些疫情还有一定程度国家等同看待,这反而有悖1月26日抢先封锁陆生、直到3月才封锁外生的“视疫情”区别对待逻辑。
是谁,在用政治凌驾疫情?
6月3日,面对各国陆续解封却没把台湾列入名单,陈时中解释几个因素,第一是疫情,第二是平等互惠互信原则,最后就是政治因素,他愤恨地表示“我相信最后一个因素大于前面两个因素”,“政治凌驾疫情”这个当今全球政治领袖的爱用语,也为陈时中的名言再添一笔。
然而到底是谁用政治凌驾疫情?对于陆生、“小明”仍不愿意松绑、要求“选了国籍就要承担”,彷佛置他们的“人权”于不顾的,是陈时中,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6月6日即将到来的高雄市长罢免案投票,陈时中却非常重视高雄市民的“公民权”,尽力打造各项投票防疫建议,投票行为似乎可以毫无障碍地融入“防疫新生活运动”。显然,对于疫情具有政治考虑的众多国家与众多官员中,陈时中并没能置身事外。
陈时中自承,这段时间一些政策不论是见解不同等,多少都会伤害别人,“我身上挂满箭靶,欢迎大家来射”,但从陆生、“小明”的例子来看,与其说陈时中是箭靶,不如说他是陆生、“小明”身上的箭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