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口水战无关“虽远必诛” 中美谁是真正“战狼”?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以外交部长王毅为首,近日中国外交官就近年常见的强硬表态,解释个中考量,个别官员更反驳“战狼”标签,认为道理站在自己一边,义正辞严,应该被视为“功夫熊猫”。
内地官媒《环球时报》亦就此发表社评,题为〈搞“战狼外交”的不是北京,而是华盛顿〉。

美军在伊拉克击毙伊朗军事领袖

社评作出如下判断:“要说‘战狼’,哪国的外交也没有美国外交更登峰造极。看看现在美国在制裁多少国家,美国在世界多少地方维持著驻军,又在就多少国家的事务发号施令,说三道四。”讲“制裁”与“驻军”,没有人可以否认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长臂管辖,但如果就此定义为“战狼”,就不太贴切了。

今年1月,伊朗民众悼念被美军击毙的革命卫队的“圣城军”指挥官苏莱曼尼(Qassem Soleimani)。(Reuters)

若果要批评美国,称呼其强权行径为“霸道”、“冷战思维”或“帝国主义”,要提出一套言之成理的讲法并不困难,毕竟今年初就发生惊世骇俗的一幕:美军在伊拉克发射导弹击毙伊朗革命卫队的“圣城军”指挥官苏莱曼尼。如仅以“战狼”批评华府在未有宣战的情况下,于第三国公然杀害他国军事领袖,实在失之过轻。

事缘“战狼”称号脱胎自2017年内地电影《战狼2》,内容讲述中国退役军人在海外勇救同胞和难民,剧情充满爱国主义色彩,宣传用语更开宗明义用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官媒:贴标签是意识形态操作

当外交官被扣上“战狼”的帽子,论者并非说他们会像戏中男主角一样置生死于度外,带著枪炮子弹远赴海外杀敌救人。刚好相反,没有人会当电影桥段是真实行为,剧中一切都是表演技艺和科技特效,以强烈声画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但就不是真的爆发了一场“虽远必诛”。

🔑美军炸死伊朗指挥官苏莱曼尼🔑

+2

对反方而言,他们以“战狼”戏称中国外交官,针对的不是行为,而是谈吐方式,认为他们仿如代入了电影角色,对外表态时用上不搭调的戏剧手法,于实务无益,于礼节则有可议之处。对正方而言,他们的态度似乎也很暧昧,有人认为“战狼化”是值得自豪的事,也有人认为是对国家大义的贬损。

《环时》即在正方当中持负面意见:“给中国外交贴上‘战狼’标签是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操作,有些网民这么说说也就罢了,西方主流舆论如果拿这个标签针对中国外交说事,则是将自己的国际政治思维庸俗化,属于典型的哗众取宠。”

“战狼”与否都不影响国际地位

尽管如此,外交部却不是内交部,话说给海外观众听,他们如偶而听得进耳里,有甚么看法也无从控制,况且即使在防火墙城之内,质疑之声亦不在少数。更为要者,遣词造句是手段,传播讯息是目的,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手段变成了目的,外交官要为遣词造句的方式而辩护,是否物有所值就见仁见智了。

冠状病毒在不同环境存活情况(【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觉每小时会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9

当然,以同样实事求是的态度,“战狼”不“战狼”其实都无所谓。单讲疫情其间,中国即使遭遇一系列公关危机,由瞒报漏报到“排非”争议都一一化解,消极一面是伤不了本国分毫,所谓“追责索赔”只是笑话,积极一面就是“医疗外交”大显身手,彰显本国有能力亦有意愿援助受灾各国。

遍观全世界,“战狼”又何止存在于中国呢?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把“武汉病毒”挂在嘴边,指北京是“残暴政权”,还一度抛出“武汉实验室泄毒”阴谋论,但口水战终归是口水战,中美政经关系暂时仍“斗而不破”走下去。也许“战狼化”谈吐只是表象,潜藏其下的是日益炽烈、需要戏剧化表达的大国竞争。

按图了解专家防疫招式(【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觉每小时会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