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年终秀“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过去几年,每到跨年之际,总有几场年终秀引发关注,财经作家吴晓波持续了十年的年终秀正是其中之一。

吴晓波1968年生,早年从事财经记者,后转型成为财经作家,专注于公司和企业研究,曾出版《大败局》、《激荡三十年》、《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等畅销书。2022年6月初,吴晓波疑似因发表中国经济恶化的文章,新浪微博与微信公众号一度被禁言。时隔一年,吴晓波又因发布“通过炒作失业率、散步抹黑证券市场发展等负面有害讯息,发布攻击否定现行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内容再次被微博禁言。吴晓波微博粉丝超470万,目前显示为正常状态,最新一条微博发布于1月2日,系其对年终秀的推广。

不同于疫情期间的“唱衰”,吴晓波今次年终秀用一贯的人物故事和数据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归结起来,这场告别式的年终秀主要回答了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该怎么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周期和时代?

吴晓波说,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这个周期由三部分构成:新的经济发展周期的起点、新的地缘政治的起点和新的技术变革周期的起点。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周期层面,2018年起,中国经济进入到了康波周期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有四个特点:产业加速整合,消费K型呈现,科技寻求突破,宏观中低速度。9月24日之后,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政策今天还处在发酵期,将深刻影响2025年以及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

吴晓波年终秀。(资料图片)

地缘政治层面,还有不到半个月时间,特朗普将再次担任美国总统,美国将如何“特朗普化”?特朗普将对全球经济,包括中美关系带来怎样的突变性影响?这些问题到今天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看技术变革层面,从Open AI推出ChatGPT起,人工智能在软硬件上的技术进步是以“周”的速度在迭代和推进的。

在经济发展周期部分,吴晓波提供了几组数据:

1820年,在农耕文明时期最后的节点,中国在全球GDP的占比达到33%,是当时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随后,这个数字迅速下滑,最低时,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对全球经济总量的贡献度居然不到2%。但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中国实现了强大的崛起。在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56美元,到2023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增长了81倍。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在1978年到2023年间从1.8%增长到17%,增长了将近10倍。

再来看美国。1978年,美国的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2023年的人均GDP是8.17万美元,增长了近8倍。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40多年前是27%,现在是26%,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过去几十年,中国“蛋糕”的增长,不是从美国人手里抢来的,而是经过了一次全球化意义上的再次分配。甚至美国的经济总量能够保持在今天这样的水平,也是因为中国制造、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它形成了一种“双赢”关系。

中国能够完成如此大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吴晓波将其归结为对内的制度红利——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时代红利,只要坚持干这两件事,中国的国运就能绵延,这也是每个人面向未来最大的战略定力。“我们要相信国运,我们要像信仰宗教一样地相信国运”,吴晓波说,46年来,押注中国会衰落的人,一直在犯可怕的错误,现在依然如此。中国孩子们的生活,将远比他们的父辈要好。

中美关系备各方关注。(Reuters)

第二个问题是,面对“生而全球”的浪潮和人工智能革命,中国企业的出路在哪?

不出海就出局,这是过去几年坊间流行的一句话。吴晓波在回答中国企业的出路时,也将焦点放在了企业出海上。在回顾了中国制造业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四次外溢后,吴晓波重点对比了中日企业的出海。表面看,日本企业出海对中国来说似曾相识。两者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诱因都是国内产能饱和,行业内卷严重,外部条件也相似,都遭遇了来自美国的狙击。但专注到企业出海的内在,两者差异巨大。

30多年前日本企业出海,70%的投资项目布局在欧美国家。日本的出海主力军是大型企业和财团,产品主要为制成品,集中在冰箱、空调、洗衣机、汽车等领域,没有参与所在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他们对外输出的是,丰田、松下和索尼的工厂管理模式。今天中国企业的出海则不同:第一,中国主要去的是发展中国家;第二,中国企业出海是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不仅有制成品工厂出海,还有大量工业中间件企业出海;第三,中国参与了所在国的工业园区的建设;第四,中国企业对外输出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紧接着,吴晓波总结了中国企业出海的五个新特征:不仅是产能的梯级转移,更是市场的梯级开发;不仅是工厂的新建,更是工业园区的整体开发;不仅是产能的单向输出,更是供应链的整体联动;不仅是企业的单打独斗,更是政企携手的协同作战;不仅是制造能力的输出,更是商业模式的全球化创新。

“我们要对中国的供应链、工程师和制造能力有信心。全世界最好的工人,最好的工厂,一定在中国。”吴晓波说,在未来的五年、十年、十五年,无论是落叶归根,还是落地生根,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影子中国”即将出现,它既是产业意义上的,也是技术意义上的,是资本意义上的,甚至可能是人口意义上的。当这个“影子中国”出现以后,它会成为中国国内的社会变革的一个进步的、市场化的力量。

吴晓波年终秀。(资料图片)

社会变革离不开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吴晓波说,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是最不需要“打鸡血”的一群人,很多信心的缺失,很多陌生感的产生,都是因为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干扰。“我们的企业家其实都在‘种地’,偶尔擡头看看天,天天都雷电交加,心里就不定了。大家每天讨论的事儿,都是和企业无关的事,都是和产业无关的事,都是和管理无关的事,都是和技术无关的事,都是漫无边际的宏大叙事下的种种危机,企业家还办得好企业吗?”

第三个问题是,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新周期的引擎是什么?

在这部分,吴晓波以预见的方式做了回答。包括:在政策宽松的前提下,增强消费信心和扩大收入利基,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广泛的民生保障领域,包括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低收入家庭援助体系;在新的商业环境中,创造出一些新的岗位和专业,尤其当机器替人成为趋势时,迫切需要重新理解人与制造业的关系;随着技术快速发展,AI原住民崛起,如义乌商户使用人工智能数字化平台提高贸易效率;AI电脑等产品诞生,推动智能体发展,如联想发布全世界第一台AIPC。此外,还有行业模型元年到来、零碳经济能者先行、创造需求能力整合以及地方文旅等。

吴晓波年终秀内容涵盖方方面面,但总基调始终如一,那就是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只不过这里的“唱响”并不是生硬的“唱响”,抑或是为了“唱响”而“唱响”,而是以长时段的数据说话,以很多鲜活的人物故事说话。从这个层面来看,“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说难也不难,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