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长会|日本弃台的序曲:从“台湾有事”到“无事论”
12月25日,中日外长的会晤成为近期亚太地区最受瞩目的外交事件。日本外务大臣岩屋毅首次访华,不仅与外交部长王毅进行了一场被描述为“友好积极正面”的会谈,还与国务院总理李强见面。表面上,这次会议的主题聚焦于经济合作、军事活动,以及双边贸易中的敏感问题。然而,更令人关注的是,岩屋毅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成为一次意味深长的转折。
台湾“有事”到“无事”的转变
自安倍晋三执政以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已经成为台日关系的标志性口号,并多次被台湾亲日派、民进党众,以及日本右翼政客套以政治手段渲染,试图构建台日共同体的幻想。然而,随著石破茂内阁上台,日本外交政策逐渐回归现实主义,尤其是在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岩屋毅此次公开否定“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并提出“无事论”(和平论),标志著日本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
岩屋毅在中日外长会前接受凤凰卫视访问时明确表示,他不喜欢“台湾有事”的说法,并认为台湾应该是“无事”,而不是“有事”。他进一步解释,“有事”通常是指武力改变现状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绝对不应该发生。这一表态,无疑是在对外释放日本并不愿意被台湾捆绑在地缘政治冲突中的信号。
“无事论”的真正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岩屋毅口中的“无事”并不仅仅是希望台湾和平稳定(无事),而更像是一种给北京的信号:日本不想被牵连(日本期望维持和平)。从外交层面来看,这其实是在对中国表态,日本希望与中国维持稳定的关系,并在区域稳定中扮演建设性角色。
日本故首相安倍晋三的遗孀安倍昭惠的言论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同样在中日外长会前夕,安倍昭惠在12月22日接受日本李登辉之友会之邀在东京演讲,她虽然提及丈夫曾说过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随后话锋一转,强调应该思考如何避免“有事”的发生。这一“转向”,实际上是在为日本政坛的“弃台论”铺路。换句话说,“无事”(和平)的核心含义不是确保台湾无事,而是确保日本无事,意即:台海冲突不干日本的事。
日本务实主义的选择
从中日外长的公开表态中可以看出,石破茂内阁选择了以务实主义为主轴的对华政策。王毅强调,中日关系稳定了,亚洲就更加稳定,而亚洲稳定将在世界发挥更大作用。这一表态与岩屋毅的“无事论”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对于日本来说,中日关系的稳定远比台日关系的虚幻友谊重要得多。
同时,考量到中日经济的高度依赖性,以及在美日同盟框架下的约束,日本确实希望台湾能够维持现状,避免将日本卷入可能的军事冲突。然而,日本政客此际发声的“无事论”也意味著一旦台海局势恶化,日本将以此为借口选择最小程度的介入,甚至不介入:因为日本此刻已经“超前布署”,做尽了如何让台湾无事的努力,真的台海出现军事冲突争端,日本在此前已经尽力了,努力过了,他日真的不幸爆发冲突,日本已经仁至义尽,因此没有再有负担。
简言之,安倍昭惠、岩屋毅等人近期言说的“无事论”等于为未来打了一记预防针,即台湾无事最好,日本也希望台海和平,但万一有事,日本希望自己无事。这种态度,实际上抛甩了台湾对于“台日命运共同”的精神寄生,已经是一种隐性的“弃台”表现。
对台湾而言,日本“无事论”的提出是一记警钟。过去台湾过度依赖对日友好关系的虚假想像,并希望借此拉拢国际支持。然而,现实是,日本始终以自身利益为优先,台湾必须认清,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远超台日关系。
总的来说,岩屋毅的“无事论”可以视为石破茂内阁主政下,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台湾的一次间接警告。台湾必须清楚认识到,日本的外交方针并非建立在对台湾的道义支持上,而是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计算。台湾寄望特定国家的政治表态,那怕是日本,让自己沉溺于“台日共同体”的幻想,凡此种种都无异于“请鬼拿药单”,终究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