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再现久违的疯狂 疯牛能走多远?
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A股诞生了一些列新的记录:开盘35分钟破万亿刷新历史最快万亿记录;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2.59万亿创历史新高;创业板指单日涨幅创历史纪录:单日上涨15.36%,五日上涨42.12%。科创50指数单日涨幅创历史纪录:单日上涨17.88%,五日上涨35.66%。北证50指数单日涨幅创历史纪录:单日上涨22.84%,五日上涨46.86。深成指单日涨幅创实行涨跌幅限制以来纪录:单日上涨10.67%,五日上涨30.26%。两市超700股涨停,超2700股涨超10%。
券商股集体爆发,四十余股全线涨停⋯⋯A股的表现在当晚还上了《新闻联播》,上一次《新闻联播》关注A股还是在2020年7月6日。
即使用“久旱逢甘雨”来形容“924”三部委联合政策宣示和“926”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是一点都不为过。然而,在经历了连续几个波澜壮阔的交易日之后,也是时间冷静下来思考的一个问题自然就是:市场还能走多远?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刺激了市场?一个笼统的回答是:降准、降息。但事实上是,央行创设两项货币工具支持增持股票、回购股票,为股市注入流动性,这是历史首次。
这几个交易日下来,又见久违了的“疯狂”,但其实更多人都有一个疑问——真牛假牛?
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判断,决策者对股市的定位是否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政策倾向于抑制投资银行、直接融资和股市债市,目的是打造以国有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核心金融体系,以高效地集中和动员社会资本,拉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投资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如今,中国进入后城市化、后工业化、后房地产时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转向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大力投资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和“卡脖子”技术。这意味著,重资产、大投资和商业银行的黄金时代过去了,需要发展投资银行和股票市场来为新动能提供融资。事实上,近年来中央层面一再强调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就是底层逻辑。
所以,股市的定位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作为国有企业脱困和融资的工具,转变为集中动员社会资本做大国有投资银行、央国企国有资产以及为“卡脖子”技术提供融资的工具。政策取向从过去的抑制转向有限鼓励、局部刺激。这对A股来说是巨大利好。
那么,A股定位与政策取向发生变化,是否意味著真牛市来临?还需要看四个方面:股市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政策的跟进和改革的落实。
股市的目的,还是做大国有金融资产,为央国企和“卡脖子”技术融资。今年以来,不论是IPO政策还是新“国九条”都是沿著这个方向走,推动银行、煤炭、电力等央国企股大涨。互换便利和再贷款首付资金合计8000亿,大概率流向央国企股。
股市的目的决定了操作的方法。目前的政策思路还是计划与商业银行的操作方法,即集中动员金融资源和扩张货币。这两年,让国有创投替代风险投资投资创新型企业,让商业银行给“8+9”提供贷款,但国有创投、商业银行的资本属性与新产业的投资风险并不匹配,结果带来一定的风险。如今,央行设立新工具,让商业银行给上市公司提供贷款回购股票,让证券、保险等投资银行增持股票,让上市公司收购独角兽等科创企业以变相上市。实际上,试图把原来给房地产、基建的贷款投入到央国企股上。
后续政策的跟进主要是看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货币政策给总量、调预期,目前至少扭转预期是做到了。但是,牛市的延续依赖于更为重要的是财政政策的跟进扩张。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扩张受债务、投资风险、利益博弈等不少约束。预计这次国债将扩张,财政支出方向还是以中央投资、地方化债为主,微调一部份到失业、贫困等家庭部门,但整体扩张力度、支出结构调整、实际落地效果将低于市场预期。
而且,这么多年市场变化下来,应该很清楚,中央高层从来要的不是疯牛,一个平稳的牛市对谁都好。当然,现在有些“赌徒”们不爱听,就想一窝蜂的进,股市继续涨涨涨,完全不考虑环境和风险。这是赌徒赔钱的主要原因。但事实就是,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已经承受不了一次疯牛。长期健康牛是每一个人的期盼。市场极度疯狂,甚至把系统挤爆的时候,虽然有利于市场恢覆,但是也不能过头。
通常,快牛疯牛不可持续,后果一般是通杀散户。大牛长牛根本上是看经济走势、企业营利与创新预期。在中国,经济走强依赖于结构性制度改革。关于这一点,投资者心理基本都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