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方位历史性跃升 未竞之业有待接力
当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时候,中国才刚刚结束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内忧外患的苦难历史,依旧是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家。然而,75年的今天,中国在经过数代人的持续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崛起,已经跃升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尽管中国在过去75年中走过不少弯路,至今仍然面临诸多未竞之业,但无可争辩的现实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仁人志士所梦寐以求的繁荣富强理想正在相当程度上成为现实。
诚然,如果进行横向对比,当前中国内地依旧在诸多领域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存在不小差距,比如,民主法治、社会福利保障和科技创新仍有亟待弥补的短板。不过,这背后存在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如果进行纵向对比,不难发现,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5年时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国走完了西方两三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制造业规模全球最大,绝大多数人都过上现行标准下的小康生活。
1949年新中国刚建立时,百废待兴,晚清闭关锁国造成的落后与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战乱导致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多数人的生活非常贫困。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在国家统计局成立的1952年,GDP仅有679.1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119元人民币。到了启动改革开放的1978年,GDP仍然只有3645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381元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依旧十分贫穷、落后。
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中国开始迅速赶上世界发展浪潮。2023年中国GDP已经超过12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增加至89358元人民币,远远超过建国初期的水平。巨大而迅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比重由1952年的很小比重到1978年的1.7%,再到2023年的17%左右,中国得以从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崛起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堪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巨大经济增长奇迹。
据测算,从1979年到2023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首位。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历史性跃升和国家巨变,是100多年前陷入内忧外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所根本难以想象的。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其中一个关键的崛起力量便是来自中国。
伴随着经济腾飞和国家历史性跃升,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活方面,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的烂摊子基础上开始建设的,那时候生产力十分落后,物质高度匮乏,吃不饱、穿不暖是普通人生活的常态,大量的人在条件艰苦的房屋中居住,绝大多数人在平常状态下一辈子都未曾离开家乡。到了1978年,生产力水平有所进步,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大量的人仍在温饱线挣扎,穿的衣服十分单调,17.92%的城镇人口住的房屋结构单一,82.08%的农村人口以平房为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范围严重局限在家乡。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中国人历史性地解决温饱问题,物质条件得以根本性改善,多数人的衣食住行相比于1949年有巨大变化,电视、冰箱、洗衣机、手机、汽车、互联网已成为家庭生活的标配,2023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
人们穿的衣服丰富多样,以马面裙、汉服为代表的国风国潮商品日益流行起来。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连相对落后的农村都已普遍进入楼房时代。人们的交通出行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大规模普及,远距离旅游乃至出国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极为便利。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内地全方位发生深刻变化,曾经那个交通闭塞、出行不便、基础设施匮乏而又落后的国家彻底成为过去。1949年底中国铁路通车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但到了2023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5.9万公里,其中包括占世界高铁三分之二以上的4.5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公路里程达54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8.4万公里。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港口集群。
1949年中国的能源基础十分薄弱,但如今已是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75年以来,中国水利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系列重大工程的落地,有效调节了水利资源。1949年的中国尚是一个人们联系不便的农业社会,但如今的中国人已生活在高度便利的讯息化时代。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2023年末5G基站数达337.7万个,占全球5G基站总数比重超过60%。
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中国的变化是历史性的。1949年中国约80%人口不识字,大学在校生只有10多万名,但经过75年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性得以空前提升。近年来,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接近100%,2023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总数从1949年的3670个、8.5万张、54.1万人跃升到2023年的107万个、1017万张、1524万人,生物医药技术大发展。
1949年的中国是一个多数人毫无保障的社会,一旦遭遇意外、疾病或衰老,往往只能听天由命,但2023年的中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66亿人,参加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2.44亿人、3.02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3亿人。尽管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平程度都存在不少问题,但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科技创新方面,当今中国尽管仍有不容忽视的短板,但相比于75年前,已有巨大进步。1949年的中国科技力量十分薄弱,但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013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之比为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
尽管科技创新产业仍然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困境,但中国已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讯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尤其是在新能源和绿色转型方面,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走在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之首,以双碳为目标的节能环保产业卓有成效。
在青年事业和文化方面,75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讯息技术突飞猛进,当今中国青年无论受教育的广度、比例还是高等学历占比,都远远高于75年前。相比于过去,当今青年群体的多样性、与世界接轨的程度有根本性提升。
1949年中国的文化事业普及程度很低,人们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但今天中国的文化事业高度普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远超以往。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为例,2023年末的数量是1949年的59倍、325倍。尽管中国文化事业发展依然存在许多短板,比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危害和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色彩,但不能不承认,文化事业普及范围是有史以来最广泛的。
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和跃升是数代人努力的结果,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世界舞台大显身手的结果。但在巨大而耀眼的成绩背后,是中国依旧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大局仍然不时遭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侵蚀,是教育、科技、创新和民主法治、人权保障、社会活力仍有诸多不容回避的短板。
不久前,习近平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情况说明中开宗明义地表示:“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在中国75年的时代进程中,改革开放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转折作用,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和经济腾飞的关键一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和任务。新中国建立75年的未竞之业,过去多年发展过程中未解决或累积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现代化目标,都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开放,有待于今人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