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降准救民生 这才是社会主义金融
社会主义金融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是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为依归,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能只照顾极少数精英的利益,在本质上还是“为了谁”的问题。
所以,看中国金融是否具有社会主义金融的特征,不能只看金融机构这一两年的强制降薪行为,把降薪视为向社会主义金融回归的唯一标准。降薪只是表面现象,社会主义金融可能会要求高管降薪,但降薪行为发生可能还有经济形势不佳,金融业自身也受到整体经济形势波及影响。真正能体现社会主义金融特征的是金融政策的价值导向问题。
中国央行9月24日发布的一揽子金融措施,从一般西方货币经济学的意义上看,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降息、降准、回购操作等释放流动性,这是很多国家央行搞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东西,并不新鲜,效果怎样也很难说。但是放到中国的当下,在实体经济运行普遍困难,居民部门财富趋向干涸的情况下,本来受经济萧条影响,利差空间收窄,已经面临较大经营和利润压力的银行体系,还能在有限的政策空间内辗转腾挪,助力经济和民生走出困境,这个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些措施,体现了金融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个可能会遭到驳斥,但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事实上中国的金融与银行体系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实质上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一个以行业利益为核心追求的、具有强大政策绑架能力的利益共同体——笔者不想用“利益集团”这个词,是为了避免刺激到一些人,但其实是一样的。
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银行业在市场化独立经营做大做强的“政治正确”掩护下,利润畸高无比,不仅超出了全球银行业的平均水平,更是超出了国内第一、第二和其他服务业的平均利润水平。银行业是靠利息和利差收入保持利润的,银行业利润的不正常增长,就如同过度的税收和非税收入一样,必然会以利息为工具,把财富都抽到银行体系,对经济及民生发展起到抽水效应,严重威胁到其它产业的发展和增长。
更具体的社会感受就是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只能寻求通过民间借贷缓解资金困难或扩大再生产,房地产消费贷款的本息支出,成为插入数亿家庭的抽血机,源源不断把财富从居民手中抽到银行账本,转化为银行利润和高管薪资。
特别在大流行期间及最近这两年,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实体经济普遍经营困难,工作机会大量流失,大量居民因为受裁员、降薪等影响无力偿还房地产贷款,这个时候即便是最资本主义的欧美国家都在尝试推出一些具有制度关怀性的金融措施以缓解居民生活与还款压力,包括发放现金或消费券,延期偿还或定向减免等等。
但是中国房地产金融消费者却成了被政策遗忘、被遗弃的一族,不仅没有盼到亟需的金融救助措施,大家掏空三代人、六个钱包又加上贷款,辛辛苦苦购买的住房资产,反而被金融银行业趁机盯上,因还不起贷款而被银行收走法拍住房屡创新高,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不知道制造了多少家庭伦理悲剧!
这些行为,终于在这一两年迎来反噬!在认识到关键时候只能靠自己救自己的情况下,在经济下行压力与高达38万亿住房贷款压力下,人们终于看明白,想明白,躺平了,大家都不买房、不消费、不生娃了,企业家也不投资、不扩大生产规模了。
在这个令人担忧的社会转变过程中,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已经失去社会公共价值意识的金融业,在整体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可以说至少在过去几年,金融业已经忘掉了自己的本源和初心,沦为了一个势力特别庞大的,具有强大政策绑架能力的,自私自利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它们不仅害了国家,害了居民和企业实体,也被反噬到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上面在今年开始强调要回归社会主义金融,要收拾这些银行业金融机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这波降息、降准、回购操作等,有了与以往类似操作不一样的意义。虽然政策的目的仍然是以刺激经济复苏和房地产等领域的消费为主,但是其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利益,降低居民和企业实体负担的想法这次也特别清晰。这才是社会主义金融应有的样子!虽然才刚刚开始,力度还远远不够,但开始行动了就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