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长继承家产”视频热传 小男孩的梦想戳中内地社会两个痛点

撰文: 应濯
出版:更新:

最近,一段在互联网广为流传的视频显示,一个小男孩在谈到梦想时说:“我想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继承我的爸爸。因为我的爷爷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我的妈妈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所以我想继承我们的家产。”视频中的小男孩只是一个小学生,不宜苛责,但他的话戳中了近年来内地社会的痛点。

针对该视频引起的热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新闻发言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排查,视频中的学生确实是该行员工的孩子,其父亲是某县支行行长,母亲是某市分行机关部门副主管,孩子的爷爷、外公曾经是农发行员工,均已退休多年,其爷爷是支行普通员工、外公曾担任过另一县支行行长。该发言人进一步解释称,这一家庭在农发行工作的成员比较多是过去近三十年来历史变迁和员工联姻形成的,孩子父母目前的工作岗位符合监管要求和农发行任职回避制度规定。

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该发言人的回应应该符合事实。不过,放在更大背景来看,要追问的是,为何小学生一段填词造句视频能引起广泛关注?这除了因为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之外,关键原因是小学生的话戳中了近年来内地社会公共舆论的两个痛点。

第一个痛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内地社会许多人对国企会否近亲繁殖、荫泽子孙和公权私用存在疑虑。这其实不单是针对国企,而是广义的体制内单位。在内地叙事中,国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都是具有公共属性的单位,是人民集体所有,既要在职责范围内为人民服务,又应该对所有人机会平等,择优任用。然而因为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监督闭环,所以在现实中许多人都有一种心知肚明的认知:体制内单位的近亲繁殖、荫泽子孙和公权私用现象较为突出。十多年前,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冯军旗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有力揭示出一些地方的权力家族化和世袭化现象,应该引起内地社会的警醒。

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贫富分化同样在扩大。(视觉中国)

第二个痛点是近年来公共舆论对阶层分化和固化的现象越来越难以忍受。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尚算一个比较平等的社会,到处充满机会和生机,人们乐于为改变命运而奋斗,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但过去一些年以来,阶层分化开始扩大和固化,上升的通道正在收窄,下降的通道越来越宽敞,贫富开始代际传承。

最近,与小男孩“当行长继承家产”的视频几乎同时在网上传播的视频是,一群来自山村的孩子在讲述长大了想做什么时,有的说“长大了想去电子厂当拉长”,有的说“长大了想当保安”,有的说“长大了想去开挖掘机”,有的说“打工上夜班”,有的说“想当服务员”,有的说“长大了想去搬砖”。对视频中的山村孩子来说,哪怕是困于内卷、劳作不止的底层城镇蓝领,都比他们待在山村要好。他们的人生梦想,对于未来的期待,与“当行长继承家产”的小男孩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他们的梦想差距几十年,折射出内地社会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阶层差距。

去年成都的国企领导牵手门事件发生后,同样有一则两代快递人的旧闻在网上传播。近年来,年轻人当中流行卷不起、躺不平的心态,生育率持续大幅下滑,同样是因为阶层分化和固化。在以前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期间,公共舆论对阶层分化的痛感尚不明显,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下滑,阶层分化的痛感愈来愈刺痛年轻人。

近年来,在经济增速下滑和阶层分化的叠加影响下,许多内地社会年轻人困于卷不起、躺不平的状态。(资料图片)

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一个社会的阶层固化达到某个临界点,越来越多的人不能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而少数生于富裕阶层的人却能轻松过上奢华的生活,那么必然妨碍社会活力,让中下阶层的人看不到改变的希望,进而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小男孩“当行长继承家产”的视频既指向了体制内单位的问题,要求体制内单位应该扩大公共性和民主性,通过合理的闭环监督来遏制近亲繁殖、公权私用的现象,又折射出内地社会已经比较严重的阶层分化和固化问题,再次凸显出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意义。中国自古便有注重公平正义的文化,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反复说过共同富裕,现如今,怎么在保持社会活力、人尽其才的同时有效推进公平正义,让更多中下阶层的人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将持续考验内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