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党政一把手同日双换将:蔡奇、陈吉宁上位背后的中共用人观
在中国政治生态中,首都北京一向处于政坛的政治高地,市委书记和市长两个职位更被视为政治的重要“风向标”。而在5月下旬,中央突然在一天内公布党政“一把手”双双换人的消息,引起外界注目。
5月27日上午,官方宣布蔡奇接替郭金龙成为新的北京市委书记时,无疑让人感到惊讶。他目前只是“普通党员”,既非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亦非中央候补委员,但如无意外,他将在十九大上直接进入中央政治局,这种“三级跳”的情况在大陆政坛极为罕见。
而在当日下午,有更令人意外的消息公布——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调任北京代市长。相比其他官员需要用平均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从副部级到正部级的跨越,他是位只用3年时间就从副部级(2012年成为清华大学校长)升至正部级(2015年1月成为中国环保部部长)的学者型官员;在升上正部级仅仅2年后,更登上地方行政官员最瞩目的位置——北京市代市长一职。
短短1日,北京的人事布局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显然超出外界预料。从北京的人事布局剧烈变化,“窥一斑而见全豹”,反映习近平作为强势的领导人,其用人观与目的性正在凸显。
早前报道:北京党政“一把手”同日易帅:蔡奇升任市委书记 陈吉宁任代市长
受高层信任 蔡奇符合首都政治需要
熟悉中国政治的观察者都清楚,被称为“三十一省市龙头”的北京市委书记一职之分量。因为是一国首都,拱卫中央,所以对于北京最高长官的最重要要求就是“政治立场坚定”,这是不能打任何折扣的政治标准。曾与习近平有长期共事经验的蔡奇,显然符合这个标准,是一个能够让中共高层“得力、熟悉、放心”的人选。
尤其是今天,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被视为习近平内政“一号工程”的京津冀一体化,开始进入切实的三地联动局面。北京作为京津冀三地的“龙头”,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位置上)稳得住,(政治上)信得过”,其主政官员对此有明确认知,自然必不可少。
前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当时在“推荐”蔡奇履职北京代市长时说 ,蔡奇“政治敏感性强,对党忠诚”。坊间猜测,蔡奇一直被视为习近平最信任的官员之一,而这种猜测并非毫无依据。蔡奇与习近平曾同时在福建工作多年,且互有交集,在习近平出掌浙江前两年,蔡奇又先到浙江衢州市任职,两人之后又在浙江共事4年多。
“以事定人”的习近平用人观
此次北京人事调整,只是过去几年中国人事调整的缩影。如果盘点十八大后,尤其是2016年以来的政坛人事,可以发现用人规则有所改变,新的选拔机制正在形成,旧式的中共官员(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干部)按部就班的升迁正在成为过去式。简单概括,习近平用人观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事定人,选人入位,依据目标配置团队。北京和雄安新区是最典型的案例。
众所周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前景虽颇为诱人,但由于三地利益掣肘,其联动过程颇为艰难。甚至可以说,从2013年提出至今的4年,3地官员互相推诿拖延,以一地之利益得失损害全局,京津冀一体化几乎毫无进展。但从2016下半年开始,中国省部级人事调整开始加速,京津冀的官员调动固然包含其中。蔡奇、陈吉宁分别在5月27日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和市长职位,显示出中共高层目前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双非(非中央委员、非中央候补委员)官员直接成为北京党政一把手,在中共政坛实属罕见。鉴于蔡奇与习近平的密切联系,以及陈吉宁的专业性和现代化,这种“大开大合”的用人观背后,是中南海层面仍然将北京视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破局的关键。
作为三地最落后的河北,在选人上就更加注重任用“改革派”。例如今年4月,许勤从深圳被调任河北省长的用意就更加明显——“改革家,有闯劲”。而现任雄安新区临时党委书记的袁桐利,则具有丰富的天津滨海新区执政经验,要许勤一样具有丰富的改革发展经验。
而天津扮演的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层面的部署。李鸿忠在2016年9月从湖北调任天津,就是中共高层要挪开京津冀的旧官僚、重新组建官员团队的信号。外界普遍认可,李鸿忠能调任天津担任市委书记,最大的原因就是其政治立场坚定,服从中共中央安排。毕竟再聪明能干的官员,如果不能和中共高层目标一致,则不仅不能成为改革的助力,反而成为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