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哪里?】温饱之后要寻根 内地民间掀修族谱热潮
我从哪里来?谁是我最亲近的人?传统文化备受重视,内地民间亦兴起修族谱热潮,不少民众不惜花费大量时间、金钱搜集资料,印证老一代口中关于先人的事迹。早前,更有传武汉民众花费120万人民币,找修谱公司修族谱。
内地民间修谱热:有人花五年修谱
出生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郭毅(化名),常听到老一辈人回忆,1900年前后族人从陕北神木走西口来到河套。为了印证老人的说法,郭毅辗转各地寻找线索,村里龙王庙铸钟上的名字、石碑的碑文、档案馆里的旧县志,都成为他的线索来源。历时5年、花费8万多人民币,郭毅终于编成一套《郭氏家谱》,上面记载的祖先最早追溯到了1890年前后,谱上共涵盖1000多名族人。
来自河南的冯铭(化名),为了修补残缺断代的老族谱,他召集家族十多人找寻线索、查资料,在2015年的时候,《冯世家谱》印成,新老族谱相接,共涵盖2046人,最早的一代追溯到了明朝。
以前大家不太注重这个,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就开始想要寻根,找到根之后再来修谱。
寻根热滋生修谱经济
除了个人自发的修谱行为外,伴随民间修谱意愿的高涨,一批修谱商业机构相继出现。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涂金灿的“家谱传记机构”就是这样一个修谱公司。除了提供族谱整理编审、设计排版、印刷等服务外,该公司亦会根据客户需求,派人前往客户的老家提供实地指导业务。目前,这家机构内共有300多种客户姓氏族谱。
除修谱公司之外,一些修谱网站和手机app亦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进而催生出修族谱生意。如在一款手机app上,族谱以家族树等形式呈现,成员之间通过共享数据,在有交集的数据中寻找失散久远的血亲关系。这些网络应用程式,具有低价格、大容量、便于改动、随时分享等等优势。“这肯定是个方向,但线下也要有个纸质版”,涂金灿如是说。
修谱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北青报记者采访多家修谱机构发现,中老年人是民间修谱的主要群体。涂金灿介绍,来店里修谱的客户以公职人员、军官、教育界人士居多,也有海外华侨,“以前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现在扩散到一些普通家庭”。
寻根,是生死以外,人类的第三种本能。
“家谱讲的是人是怎么传承下来的,以及这些人做了什么事、立了哪些规矩、有什么风范”,涂金灿认为,如今家谱的意义在于:让人记住“谁是我最亲的人”,以及“我最亲的人给我留下了什么”。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