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版《纸牌屋》开播 中共推反腐大剧展现意志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呼喊著“文艺不能缺席”誓言,一波针对反腐话题的思想、道德审判正在以电视剧、文学作品的载体蜂拥而至,新一轮的反腐影视剧集在失踪10年后,又出现在中国荧幕之上。

3月28日晚,一部最新的电视剧集在湖南卫视开播。内地很多主流媒体高调推荐这部名为《人民的名义》的剧集,理由是这部反腐剧的出现是基于“国家反腐大背景,力度、布局之大前所未有”。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被媒体称为中国版的《纸牌屋》。(视觉中国)

中共藉反腐剧争取民众认同

《多维新闻》分析指出在这轮持续的“国家反腐”运动中,党宣系统正在尝试用更加通俗化的电视剧集和文学作品,来争取民众对这次“国家意志”的认同——“反腐是场硬仗”。

媒体积极地推介《人民的名义》开播,称该剧集是中国的“2017反腐第一大剧”,并宣称“标志著沉寂10年的反腐题材剧正高调复苏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

很显然,中共希望重新唤起民众的集体记忆,10年前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一轮反腐剧热。当年的反腐剧集曾经创下收视佳绩,分析人士指,这些剧集曾经民众沉浸在庶民的胜利中,而创作者更想表达的是清官治国的理念,虽然两者的鸿沟并未弥合,但重叠的部分是,当时双方都认为反腐是中国官场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2004年到2007年,,共产党的监管部门以“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的理由让反腐剧悄然地退出了中国大陆的电视剧市场。

观察人士称,尽管上一轮的反腐剧出现是自发行为,但无法忽视的是当时的中共政局背景,198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被压抑的民众情绪在朱镕基组阁后,迅速找到了情绪的出口—朱镕基上任时誓言反腐:“准备了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无疑是让民众萌生了“反腐”能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愿景。

《人》的编剧为作家周梅森,为了获取此剧的一手材料及灵感,他曾于监禁“大老虎”的秦城监狱等监狱,生活了两个多月,采访在囚贪官。(视觉中国)

要“以文艺作品来凝聚人心”

10年后,这次《人民的名义》剧集出现,已经是“国家反腐”的“国家意志”,并且由官方指定出创作和播出的计划。

在媒体眼中,这部剧集的卖点很多,仅拍摄制作方就足够分量——中共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影视中心和解放军的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的影视中心,一同完成了这部剧集。

官媒新华社透露,中共的纪律检查部门中纪委在18大后已经明确了,要“以文艺作品来凝聚人心”的任务。中共主管电视剧审查的官员也向媒体透露,“我们领到的任务,反腐题材的每年电影最少一两部,电视剧最少两三部,而且必须是精品”。

中国没有“纸牌屋”?

“中国没有《纸牌屋》”,2015年9月,习近平在访美演讲时谈到中国的反腐行动时称,“查处腐败案件,顺应人民要求,这其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

《纸牌屋》(House of Cards)是美国一部以政治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讲述的是一位美国国会议员在妻子的支持下,如何运用复杂的权术获得最高权力的故事。

媒体称,“有人将中国此轮高调宣传反腐题材电视剧与《纸牌屋》相提并论。”

2013年,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党内干部推荐当年热播的美剧《纸牌屋》,并表示非常重视剧中“党鞭”这一角色。

这些案例都表明,在中国,政治与文艺有著切割不断的微妙联系。

媒体在推介《人民的名义》开播时透露,这部电视剧首次触及到了“副国级”的贪官。在中国,“副国级的干部”是政治术语,是指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中共高级干部。而此前,中共已惩治的“副国级干部”包括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6人,在中共的政治历史中也属罕见。

观察人士称,“文学的介入”、“反腐剧的大跃进”,都是中共在向民众展示决心——中共仍然会继续坚持高压的反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