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信部力推“中国制造2025” 欧盟可有误读?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工信部就此前欧盟商会提出的质疑回应指,中国政府历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制造2025”适用于包括外资在内的所有境内企业。

2017年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6%。(中新社)

制造业一直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亦已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名牌。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副部长辛国斌和总工程师的新闻发言人张峰,就“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对此前中国欧盟商会的质疑,工信部表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制造2025》亦适用于包括外资在内的所有境内企业。

苗圩在记者会上表示,有发达国家在技术和产品上对中国实行严格限制出口,有“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并称中国政府历来反对此种做法。苗圩还指,在《中国制造2025》颁布实施近两年中,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并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基础,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机械人发展上有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Getty_Images)

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2015年5月9日,中国国务院提出制造战略计划《中国制造2025》,该计划为中国实施战略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计划指出,中国力求于2025年前在机器人、医疗技术、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10个领域打造国家冠军企业,从制造业大国晋升为制造业强国。

《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三步走”战略:其一,到2025年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其二,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其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这个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被欧盟指刺激保护主义反弹

早前中国欧盟商会发布长达70页、题为《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对弈市场力量》的报告,指控《中国制造2025》或违反中国贸易组织(WTO)的承诺,担忧中国制造商会将以过剩产能淹没整个产业,并引发保护主义反弹。

报告举例称,有外国电动车制造商被施压,需要用电池技术交换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权利。此前,在高铁工程方面,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按照许可证条件,向中国合作伙伴交付技术,却发现这些合作伙伴在外国市场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此类措施令中国欧盟商会估计,《中国制造2025》将使中国减少对欧盟进口产品和服务,导致欧盟损失1700亿欧元(约13953亿港元)。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认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不寻常,令欧洲商界担忧中国国企利用中国制产品的数量优势,攻占利润丰厚的行业。伍德克同时强调,对《中国制造2025》的批评或会引发欧盟内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诉求,但该报告旨在预防、而非倡导设置贸易壁垒。

我们提出这份报告并非为了鼓励贸易保护主义,而是考虑到在欧洲各地崛起的民粹主义。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
3月11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就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

今日记者会上,有媒体就该报告向工信部提问。苗圩回应,该报告存在对《中国制造2025》的误读。苗圩表示,该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快推进中国的工业转型升级,兼顾满足经济发展、民生需求和保护国家的国防安全。

苗圩还强调,《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中,没有对外商投资企业有任何歧视性政策,对内资、外资企业均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