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妇女节”变购物“女神节” 节日内涵庸俗化?

撰文: 杨青之
出版:更新:
商家借势妇女节作营销。(视觉中国)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妇女为争取“男女平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集会。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三八”国际妇女节随后被确定下来,作为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这个在百年前由芝加哥女工罢工平权所诞生的节日,近几年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领域正悄然发生著变化。在绝大多数内地商家的口号里,“妇女”这个词逐渐被淡出,随之演化出来的是“女王节”、“女神节”等新名词。在节日名称的演变过程中,不论是实体商家还是电商,一直在不断借势促销,力争将3月8日打造成“消费节”。

厦门一商场外籍男模赤膊送玫瑰,吸引女性消费者。(视觉中国)

妇女节变女神节 商家帅哥导购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作为春节后第一个促销季,瞄准的又是经常购物的女性,中国各大商家自然不会放过3月8日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的商家出奇招拼颜值、拼活动、拼力度,推出“帅哥导购”,有的则直接打出3.8折,试图最大程度地提醒女人们,这才是节日里的大促销。

商家:更改妇女节名称为带动销售

对于为何在商业宣传中把妇女节变成女神节、女王节,某商场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商场的数据来看,有近七成的消费来自女顾客。更重要的是,女性在消费过程中,非理性消费的比例占20%以上,现场的情绪、气氛、广告都会成为促使女性下单的原因。比如在一些化妆品柜台,高颜值的帅哥作为导购或许也能拉升女性购买力。

女性更爱逛街、爱消费,平时花钱太多可能会觉得这样很败家,但是一旦有了过节这个理由,女性消费起来也理直气壮,减少心理负担。
大型购物中心负责推广的业内人士

对于妇女节一词的变化,消费者也很买账。据部分受访者表示,看到女王节、女神节的称呼感觉心理更易接受,有一些年轻女性表示对于被称作“妇女”有些反感,原因是“被叫老了”、“太落伍了”。

三亚一动物园上演“母老虎出逃”, 呼吁女性释放压力。(视觉中国)

妇联:妇女节内涵不应庸俗化

针对商家将三八妇女节打造成购物的“女神节”、“女王节”这一新现象,北京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意义远不止吃喝玩乐买东西这么简单,作为妇联更希望这一天全社会都能够倡导其本身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倡导女性关注自身在社会、家庭生活中平等的权利;

李银河:妇女节应回归到平权初衷

社会学家李银河表示,“过去几十年社会上大多采用妇女的称呼,用女人都很少。中国进入现代化后才更多地用女性、女人的称呼。”李银河说:“而称呼上由妇女节变为女神节、女王节,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同时,李银河也提到,妇女节产生于西方女权主义者争取与男性平等权利的过程,人们现在忘了当初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节日的味道确实有些变了。”

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使三八妇女节背离了它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