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外交”荆棘中挺进 北京以“小赔”博“大利”
撰文: 郑子健
出版:更新:
自2008年中国第一条高铁通车,不足10年间,中国已掌握核心技术,输出兴建及营运经验,以“高铁外交”于中亚(如伊朗)及东南亚(如印尼、马来西亚、老挝等)大展拳脚,推进“一带一路”贸易圈发展,甚至远及美国及委内瑞拉,皆可见到中国高铁身影。
虽然高铁外交大有进展,如中国业参与承建的伊朗德黑兰-马什哈德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已经于近日开工,总统鲁哈尼出席了开工仪式。然而,各国有见北京如此兴高采烈,推销自家品牌,皆趁机于“一带一路”大旗下抽取油水,争取中国于高铁生意“让利”,正如近日中泰高铁延迟动工所示。
双方迄今仍未正式签约,此因泰国仍想减省成本,并于中国指缝间挖取更优厚条件…
东南亚各国利用中国与日本于“高铁外交”鹬蚌相争,坐收渔人之利…
目前,东南亚各国不只取利于“一带一路”大计,还利用中国与日本于“高铁外交”鹬蚌相争,坐收渔人之利,博得“不可能的条件”。如去年6月泰国清迈-曼谷高铁竞投,日本为击退中国,不惜提供超低息贷款,据闻还以“赔本”报价赢得合约;至去年底印尼高铁竞投,中国汲取经验,竟然不用印尼政府提供财政及债务担保,甘愿承受几乎所有风险,凭此从日本手中扳回一城。
北京难道不知道各国把戏吗?一如泰国盘算,中国目光远大得多,志不在一宗半宗生意赚蚀。“一带一路”目标乃于沿途建立“利益共同体”,以至“命运共同体”,实质效果之一为中国资本于各国落地生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共享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同时寄望这些貌似“蚀本”投资,可为中国企业开拓市场及赚取共荣红利,于宏观经济层面回馈中国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