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暖能让哑巴说话?四川内江日报:把关不严非假新闻
四川地方媒体《内江日报》日前报导,当地一名贫困户不久前收到社区赠送的棉被,并说“这新被子好暖和”,但接著提到这位贫困户“是一名哑巴”。报纸版面被网友拍照传到网络引发热议,还被质疑造假。
据微博爆料,内江日报10日发出一则报导,题为《箭道街社区—盖新被穿新衣 31户困难居民温暖过冬》的稿件,文中写道:“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盖著一定很舒服。”日前,市中区三八街46号居民赵全贵从社区网格员(即社区管理人员)手中接过被子后满意地说。而紧接著的第二段介绍:“据了解,今年62岁的赵全贵是一名哑巴,一直未成家,生活比较困难。前不久,市中区城东街道箭道街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时,发现赵全贵床上的被子有点单薄,网格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许多网民对此篇报道展开质疑。有网民说,内江日报的记者天赋异禀,拥有“读心术”功能;也有人说,送棉被假不了,但老先生是怎么表达的“就不必深究了”;还有网民说,“是什么棉被能让哑巴开口说话?我也要去买”。
除网民外,大陆媒体也议论这则报道。中国青年网评论道:“哑巴群众也能开口说话,到底是稿件有误还是新闻造假?”
新京报则评论,“如此明显的错误,竟然出现在一张市委机关报上,著实令人尴尬。个体的粗心固然是原因,但事情本身却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背后的新闻操作心理在作怪。所谓‘表扬性报导’的低风险性,在这类新闻报导内容把关上,存在一种系统性的粗心”。
针对质疑,18日下午,内江日报社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据她了解,出现这个问题是记者写“某某说”习惯了,没有注意到写作中的不妥,加之后面的采编流程也把关不严,导致采编事故。“记者可能是通过手语或者文字等方式和聋哑人沟通的,具体是什么方式我不太清楚,但经过报社调查,确实是和聋哑人沟通过,不是假新闻。”
事发后内江日报社已对当事编辑、记者进行了通报批评。同时召开了党组会、采编会和职工大会,以此为契机,在全报社进行了作风整顿。
大陆媒体工作人员发生笔误引发歧义,并不少见。比如说,2015年的时候,深圳龙岗有一犯罪嫌疑人,“自己被烧死后,持菜刀冲出家门砍伤群众”。
2013年11月,陕西榆林公安发布了一条寻尸启示,他们是这么写的:发现一无名女尸,陕北口音,自称榆林吴堡人。
但最令人印像深刻、一度轰动全国的一条大新闻,大概就是去年6月腾讯视频的一条推送。标题赫然写道:女子持40米长刀当街砍人,女大学生被连捅六刀。其实是发布消息的小编弄错了单位,应为“40厘米”。
为了不犯低级错误闹笑话,记者也好,编辑也罢,每次写完文稿,自己要好好读一遍,避免发生笔误或者歧义,引发不必要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