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学者吁“一带一路”开放容纳美日印开拓合作模式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超过三年,但亚洲作为一个整体仍未积极响应,加上美国、日本、印度等世界与区域主要国家的角色有限。联合早报报道,有新加坡学者提出,“一带一路”接下来应更开放地容纳这些国家参与,并开拓多边合作模式。

南洋理工大学上周五(13日)办题为“环球中国、环球效应”的论坛。论坛邀请南大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明江和中国智慧能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坚博士,探讨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李明江认为,从地缘战略角度看来,有两大因素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第一、东南亚区域整体而言稳定,各国要接纳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大型倡议相对容易;第二、亚洲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缘政治博弈,促使中国积极通过“一带一路”等经济战略,提升在本区域的战略地位。

不过,他同时指出,“一带一路”从2013年9月提出至今,缺少几个关键合作对象,这可能成为这项倡议的绊脚石,阻碍倡议的成功推进。

“一带一路”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布局。(人民网)

首先,中国领导与决策人始终不太愿意将美国、日本、印度、欧洲国家等国家纳入“一带一路”战略,李明江说:“我觉得这是不幸的,如果其他大国感觉被排除在外,或者觉得‘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张影响力和追求其他政治利益的策略,那他们就会尝试介入,阻挠一些事情发生。”他举例说,美国早前对中国倡导的亚投行提出反对、日本也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高铁工程与中国竞争,这些都是国际战略竞争的体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构成一定阻碍。

其次,李明江指出,虽然一些东南亚国家已个别响应“一带一路”政策,但东盟作为一个组织,至今未释放出有意参与“一带一路”的正面、确定信号。“东盟作为一个组织,还是抱持犹豫态度,不确定是否应支持或接受这个倡议。这当中最大的问题是南中国海争议,过去几年出现许多纠纷和紧张情绪,一些国家对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存有疑虑。”李明江认为,中国如果希望“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更大的效益,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容纳其他大国扮演积极角色,开拓多边合作,但这恐怕需要时间落实。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