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致远舰沉船被证实发现 沉没前曾自杀式撞向日舰
撰文: 陈晓
出版:更新: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近日公布“丹东一号”沉舰水下考古调查成果,在经过了长达3年的研究与调查后,许多重要的遗物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丹东一号”就是当年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丹东一号”沉舰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称,由于海战创伤和后期破坏,舰体损毁严重,但仍可确认舰体的水密舱室、锅炉舱、穹甲板等部位。在出水的200余件文物中,有“致远”刻铭餐盘、穹甲、方形舷窗、鱼雷引信、水烟袋、57毫米哈乞开司炮的肩托、致远舰大副陈金揆所用单筒望远镜等,其中带有“致远”刻铭的餐盘,与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名字的单筒望远镜最为珍贵。
目前,辽宁省有关部门将尽快划定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并积极申报相关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护。周春水表示,未来对“致远舰”的研究仍将继续,研究人员通过对舰结构的了解,可以还原当时的造舰技术,通过对“致远舰”的发掘,去了解舰艇和武器的构造,促进对世界舰艇史的研究。
“致远舰”是1886年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造船厂购入的钢制“穹甲”(水平装甲)战舰,是当年清政府最新型的战舰。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致远舰”奋战五小时后弹药用尽,舰长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欲与敌同归于尽,但不幸被击中沉没,全舰官兵无人生还。在2013年,一艘挖掘船在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进行挖掘作业时,因触碰到水底金属物,发现沉船。由于当时还不能确定沉船的身份,因此暂时将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