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上涨兼逢中国产业转型 东莞加工贸易台商数量减半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当前东莞工业区企业营运欠佳,波及工厂附近的超市和餐饮店,其中以台商最受影响。东莞台协执行常务副会长谢庆源表示,全球经济不景,东莞加工贸易业也无法幸免,面对产能过剩问题,订单所得利润过于微薄,旗下工厂必须停掉一些生产线,空出的部分就分租出去。
报道指出,东莞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平均为3000元人民币左右,已达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三四倍,因此以外销为主的企业为节省成本,早就将工厂转至东南亚。谢庆源说,往东南亚转移的台商“该走的已经走了”,但部分厂商的研发基地还留在珠三角,东莞台商有的缩小规模,有的直接停工关门,有的将厂房转移大陆内陆城市。
台商称“机器换人”不一定可行
虽然如此,《联合早报》发现虽说百业萧条,但有些工厂仍然竖起招工广告,表面看来不合减产停工趋势。谢庆源解释,因为大陆人口红利接近尾声,人力成本逐步攀高,特别熟手技工更是需求甚殷,上手之后很快被挖走,甚至有的工人掌握技术后另起炉灶,把同厂同乡也拉走。此外,部份厂房是因为订单数量不稳定,高峰时期要招聘临时工。
近年东莞提倡“机器换人”,鼓励企业以先进机器取代人手,谢庆源对此表示:“不是人人都是(富士康老板)郭台铭”,手上不一定拥有足够资金,达成“机器换人”目标。谢庆源本身几年前已结束钢铁厂生意,目前主要经营文化教育产业。他说能做多少是多少,过去在东莞的台湾人少说有8万到10万人,现在保守估计少了一半。
台商曾贡献东莞一半以上GDP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东莞特约研究员林江则补充,东莞一度有5000多家台资企业,现在已跌至约2000家,留下来的台资企业以传统加工贸易为主,由于不是地方政府所提倡的现代高端产业,因此官方和银行都“不会特别关照”,产业扶持政策也与他们无关,“台资企业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联合早报》引述台媒数据,指台商在1999年前后曾经贡献东莞一半以上的本地生产总值(GDP),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打破独霸局面。根据东莞2016年上半年经济资料,大陆本地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远远超出港澳台企业,且增长近20%,相比之下外资企业则下降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