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长雾霾天见记者:今年已是北京改善最大的一年
入冬以来,全国各地进入霾季,人们秉承“自强不吸”和“心中有阳光,雾霾终会散去”的精神,仍然难以抵挡高强度PM2.5带来的“牵著女友的手,却看不见她的脸”及“掏出一张钱,却看不出是几块”效应。民愤民怨,难以平息。
1月6日晚,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召开记者会,专门讨论大气治理问题。雾霾蔽日,大家都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改变?
1月6日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召开记者会,一上来先说“在周五晚上又是雾霾天请大家来”,感谢媒体支持,又就今年的天气状况表达见解。
“大气治理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
据环保部公开资料,陈吉宁在会上表示,2017年是国务院2013年颁布的《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最后一年,总结过去三年多,“变化还是很明显的”,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PM2.5改善幅度均为30%左右,北京2016年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近一成,优良天数比例上升3.1%,是北京这几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相比发达国家统一发展阶段,陈吉宁说,中国改善的速度更快。但是,他坦陈,必须直视的问题是,“我们对于冬季重污染有改善,但是幅度小。”
陈吉宁说,自去年入冬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发生多起大面积、长时间的重污染过程,大家感到很焦虑,作为环保部长,看到雾霾天,也感到内疚和自责。
2013年,国务院颁布《大气十条》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限期淘汰黄标车。
二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
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
五是强化能源环保指标约束,未通过环评的项目不得开工。
六是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
七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八是建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治理,构建责任考核体系。
九是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管理,采取限排、限行等措施。
十是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准则,动员全民参与环保和监督。
陈吉宁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快结束阶段才解决大气问题,中国则是在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和人类活动远远超过这些国家的情况下实现改善,面临难度更大。而PM2.5统计数字的改变,说明大气治理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
“不能因为几次重污染天气就失去信心”
对于雾霾全国最重的京津冀地区,陈吉宁解释,京津冀晋鲁豫六省市虽面积只占国土7.2%,但消耗了全国33%煤炭,钢铁产量占全国43%,机动车量占28%,需进行结构调整,这是改善的难点。洛杉矶、德国也用了20-40年才解决,“我们相信会比它们更快一些,对大气污染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几次重污染天气就失去信心。”
中国工程院2016年对《大气十条》做了中期评估,显示京津冀地区冬季污染状况、气温升高状况尤为严重,近年推出的针对该地区的改善方案未能起到足够效果。陈吉宁说,如果看全年,天气有改善,但冬天却没有进步,环保部正在加班加点研究,要提出更有效措施解决冬季污染问题。他认为,冬季供暖产污是十分难解决的问题。
什么时候有新鲜空气?复杂、难以预测
有媒体提出问题,人民究竟何时才能呼吸新鲜空气?陈吉宁说,这是非常难以预测的问题,取决于经济调整,又取决于每个人愿意付出多少,同时也要看技术上的突破。他以广东为例,广东约从2000年前后开始考虑大气问题,实施减排方案,2015年,珠三角全年平均PM2.5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北京同期数字为81),2016年质素也达标。
陈吉宁指出,下一步将分散的小型排污企业作为治理重点,这些企业是很重要的污染源,却很难检测,鼓励公众积极举报,又批评部分专家在雾霾问题上发表不实观点,呼吁媒体不要传谣,以正确方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