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代力推“尊严死” 中国人“死”不由己的痛苦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尊严死,又称自然死。和主动安乐死不同的是,尊严死倡导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让患者自然死亡。尊严死的前提是,必须遵循患者清醒时立下的预嘱,包括在何时何况下放弃治疗。最近,几名红二代倡导的生前预嘱行动在内地掀起不小反响。在中国开国元帅陈毅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时,他的生与死远非他个人所能掌握的,纵然是本人的生命仅仅如同机械般运作,他的去留依然是政治问题,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中共与国家的利益。

(截图)

中共开国元帅陈毅之子陈小鲁和开国将领罗瑞卿之女罗点点近年在内地发起“尊严死”倡议,希望重病末期患者有权力选择放弃抢救,亦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自然来临。央视采访了倡议发起人,上月播出了有关选择与尊严的节目,大陆媒体近期也陆续关注和讨论,由此引发了公众对生命尊严的关注。

罗点点:尊严死比安乐死更适合中国现状

“选择与尊严”发起人陈小鲁(右)和罗点点都是红二代,他们连同学者、前官员一同呼吁,希望在中国引起公众对尊严死的关注。(网络)

“我们推广一个理念——生前预嘱,我们提供一个选择——尊严死,我们提倡一种精神——我的死亡我做主。”陈小鲁在他们建立的网站“选择与尊严”写下这样一段话。据内地《新闻晨报》报道,在陈毅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时,陈小鲁问医生,能不能不抢救了,就让他平静地走吧,医生一口回绝。抢救不抢救,陈小鲁和医生都无权决定。

目前,阿根廷及美国部分州已立法保障尊严死。

曾任军医多年的罗点点看过太多病人“在ICU病房,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插满管子,每天‘吞下’几千元,‘工业化’地死去”。她认为,在现阶段情况下,尊严死比安乐死更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法律环境,“安乐死在全世界碰到了许多法律和伦理上的难以跨越的障碍,在中国,虽然安乐死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包括政府和法律专家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在我国实施安乐死可能会出岔子,现在中国谈安乐死还是太早了。”几年前,她便与朋友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

做过12年医生的罗点点认为,许多末期病患插满管子“工业化”地死去,是非常痛苦的过程。(新华网)

临终不插管 生命更有尊严?

央视今年9月在搜狐客户端发起调查,结果显示,1782个参与者中,84.8%人选择支持尊严死。网友@公路混混说,“在病床上,有的病人还有气活着,是靠药物支撑的,没有药物立马就完,既浪费钱财,又让病人和家属受罪。”事实上,不少支持者认为,不可治愈疾病的末期患者虽一息尚存,但生命实则没有质量,抢救下去只会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多痛苦,不如有尊严地死去。而安乐死作为主动的死亡方法,可能会为家人带来长久的“谋杀”阴影,尊严死则更易于接受。

文学巨匠巴金去世时年过百岁,然而不少传言指出,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曾提出安乐死请求,甚至多次拔管求死,但未能如愿。不少重要人物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符号,有更多人希望他能长寿,然而勉强维持生命的过程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社会资源,也可能给本人带来不小的痛苦。

目前已有超过两万人在“选择与尊严”网站上制定了自己的生前预嘱,而罗点点指出,这份预嘱随时可以更改。

网友@青铜器先生说,“上访的被送精神病院,知道吗?如果可以安乐死呢?”而正如不少人担心患者“被安乐死”一样,不少人担心“尊严死”有无可能被不善利用,违背了病患自己选择有尊严死去的初衷。如何保证“被尊严死”不会发生,或将是今后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