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干部:请叫我“同志”! 从一个称谓看中国社会演变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以中共党建工作为重心,研议“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路透社)

2013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巡视湘西一条乡村,村内一名苗族妇女认不出习近平,天真询问:“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事后湖南省政府即根据此事,制作宣传歌曲,歌颂习近平,当局却似乎不领情,禁止于网上流传和讨论《不知怎么称呼你》。

不管如何,如果该名苗族妇女有留意上月底(10月)中共六中全会,她现在应该知道答案:习近平要别人称他为“同志”。会上中共中央委员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有条文规定:“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如果说每一个称呼背后都带有寓意,中共高层认为“同志”代表党内优良传统,社会大众以至下级干部却不一定这样看。

“同志”称谓源远流长

据内地《中国网》报道,1921年中共立党之初,已采用“同志”称谓,党纲明文列明:“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自1949年中共建政后,随著党员干部上下通用“同志”一词,流风所及,平民百姓都互相以“同志”相称。

可是,当中共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同志”称谓日随年月渐息微和变异。首先,中共形成庞大官僚体系,日常运作讲究上下分野和交往规矩,如内地《中国网》最近(11月23日)便刊文指出:“有一些官僚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的领导干部眼中,直呼姓名加同志,是一种对上不尊的表现。”他们强调要以职称如“书记”和“市长”相称,以示尊重。

“同志”一词于当代中国有全新定义。(微博截图)

为何“同志”一词淡出日常生活?

另一方面,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中国社会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同志”一词脱离革命氛围,于日常生活显得格格不入。早于今年中央颁例规定,地方机关近年已要求干部必须以“同志”相称,如广东省纪委于2014年便发表相关通报,并批评干部习惯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们”等庸俗称呼,语带“江湖习气”。

粤省称此等新称谓带有“江湖习气”,实际却是源于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今时不同往日。中共数十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干部工作事涉公私营企业运作,“老板”一词应运而生;党政机构已由革命机关,演变为工作单位,如日常生活仍互称“同志”,难免予人觉得生疏突兀,总不及“老大”、“兄弟”和“哥们”平易近人,来得自然。

“同志”的21世纪定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转趋多元,通行于平民之间的“同志”称谓,既为“先生”、“女士”、“姑娘”等取代,又取得新含义,令官方的严肃态度显得滑稽可笑。据《纽约时报》11月16日报道,当今中国年轻人已视“同志”为同性恋者统称,内地性小众组织亦采用“同志”二字,例如北京同志同心(The Beijing LGBT Center)。假如干部恢复“同志”称谓,难保不会惹来民众暇想和窃笑。

自2012年接掌大政以来,习近平著重中共的“精神文明建设”,期待各级干部秉持统一思想纪律,为此发起多场运动,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中央特意规定使用“同志”称谓,或者言下之意为重燃往昔传统,期待干部发挥革命时代的精力量,不过于21世纪当代中国,要重振属于“同志仍须努力”的思想氛围,相信不是一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