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指居民收入被低估需严格统计 为个人所得税改革铺路?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最近,一条“年入12万(人民币,下同)以上高收入人群将加税”的传言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洗板,激起不小反应。
不少人认为,年入12万岂可算高收入?中国的有钱人不是很多吗?
很快,财政部辟谣,称12万的数字完全是媒体制造的乌龙。
官媒新华网今日(29日)发文指,这一事件背后,中国居民收入确实一直存在被低估的状况。

赚多少人仔才算高收入?这背后,国家统计失准的问题浮出水面。(路透社)

近日,国务院文件提及“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但不严谨的媒体将“高收入”替换成“12万”,缘起是2005年一份文件中提出,要求年入12万以上者自行申报个税,这才闹出一场乌龙。是次,著实不少人恐慌起来,看得出,12万的打击面还是很大的,但从公开的统计数据来看,12万确是整个社会前10%的收入水平,这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人均年入才2.2万?

据新华网报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isposal income)21966元,其中城镇人均31195元,农村11422元。根据数据,统计局将居民收入分为5等。

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分组
低收入组 5221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 11894元
中等收入组 19320元
中等偏上收入组 29438元
高收入组 54544元

该人均数值计算包括所有人口,低收入或无收入的老人和小孩都计入其中,若以5个工作的人对应2个不工作的人的抚养比来计算,新华社将人均收入乘以1.5来计算工作人口的收入水平。如此得到,占人口两成的高收入人群年入不过54544×1.5=81816元,那么年入12万确实可以算得上Top 10%的高收入人群了。

“隐形富豪”众多

然而,这样的状况显然有失真实。单是以中国人在海外疯狂旅行和买买买的节奏来看,富人也不可能赚这么少。

首先,问题出在个体商户的收入难统计。中国目前有5500万个体户,近年全民创业风潮下,增速更快。因为内地发票系统有缝可钻,个体商户报税常年存在低报、造假问题,更遑论精确统计收入。

另外,近年中国楼市可谓疯狂,10年前50万购入的房产,如今可能500万卖出,不少人用这样的方法成为“隐形富豪”,而这部分其实并未计入收入中。除此,官员、商人的灰色收入更是难以计算,因此个人税收机制实则更多是“剥削”了收入透明、赚固定人工的“老实人”,真正聪明的有钱人很可能游走在税法之外。

内地一二线城市楼市近年疯涨,闲楼脱手很可能赚取十倍差价,从税单上却不显山露水,许多人以这种方式成为隐形富豪。(新华社)

个税改革草案已完成 

与此同时,据《中国经营报》,跨越了四个“五年计划”,个税改革方案很可能在明年十九大露头,而目前,财政部已经完成了个税改革方案的草案。

税率、扣除因素、家庭申报等,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人们期待,个税将更为准确且公平地衡量每个人的收入和家庭抚养负担。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搞清楚居民的确切收入。

正如新华网文章所称,如果财政部、统计局需要对“高收入”人群进行税收调节,原则是对的,但实际操作中需要慎重。针对比较透明的工资、奖金之类的收入计算出数值,选定前10%或者5%的数值划线定为“高收入”并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这样的操作简单,执行也容易。但无论最终划出来的是年收入12万还是20万,如果有大量人口瞒报了海量收入不报税,都不会令人满意。

文章认为,如果各类海量的灰色、黑色收入没有统计进来,统计局的收入数据会存在系统性的低估。这种情况下,税收调节就会打折扣,转移支付给低收入人群也意义不大,而且有欠公平。正确的方向,是将这些隐匿的收入大项纳入统计范围。这无疑需要艰苦的工作,但对于国计民生十分重要,不能因为统计困难就听之任之,更不能把增税的担子加到老实工作收入透明的普通群众身上。有些普通群众看似高收入,但要抚养老人与小孩,又面对高房价的巨大压力,实际生活并不轻松。相反,一些明面收入不高纳税很少、但是实际收入很高的人群,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从经济原理上看,做好统计工作,让这些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名实相符,是更为正确的税收调节方向。

目前,税务部门正在推进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有望在2018年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到时,个人人工、其他薪酬、证券、不动产、保险、银行存款等信息均将被纳入系统。届时,收入统计过于粗暴单一、有失准确的问题能否解决,个税征收能否走向公平,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