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历史】谈意识型态也谈党建 历届六中全会见证中共演变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党政机关一度濒于瘫痪。(Getty Images)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今天(24日)召开,会议重点将是“从严治党”。此次会议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二是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毛泽东式的个人崇拜,防止“文革”复辟,规范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胡耀邦主持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共提出“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等12条党规。

36年后,中共为何有意修改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有分析认为,这次修改要放到六中全会的背景中解读,读懂中央全会,是读懂中共的重要前提。

文革时期会议制度停顿

中共首次六中全会是于1938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为毛泽东与王明关于抗日路线的分歧画上句号。全会批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强调中共必须独立自主地进行抗日战争。

1955年7月,毛泽东指出“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在他的主持下,10月举行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并将党内不同意见当作右倾机会主义来批判,使农业合作化运动在肯定“大发展”的方针和批判所谓右倾错误的推动下迅猛发展。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视察河北、河南农村后发现人民公社问题上存在很多问题,于11月28日至12月10日在武昌召开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会议降低北戴河会议所确定工业生产高指标,保留人民公社按劳分配制度,并通过《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的决定》。

文革爆发后,毛泽东的权力达到顶峰,中共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九大、十大都只展开过两三次中央全会,没有六中全会。

80年代意识型态之争

为了彻底清除文革影响,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共建政32年来中共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革”作出总结,对毛泽东作出了“犯了严重错误”的评价,彻底否定了“文革”。华国锋被迫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确定了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的领导地位。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当时,陆定一等人不赞成在决议中写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但邓小平提出,“自由化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中国现行的政策引导到走资本主义道路。反对自由化,不仅这次要讲,还要讲十年二十年。”次年,围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共高层内斗激烈,胡耀邦因此下台。

在六四事件后,中共加紧自身建设,提出要“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于1990年召开的十三届六中全会著重研究党群关系,通过《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1989年不少香港学生和市民上京支援民运,六四镇压后,港府最后包机协助港人撤离。(Getty Images)

六四后中共加强党建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一段时期的背景下,十四届六中全会于1996年召开,时隔10年,会议再度聚焦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001年,中共迎来建党80周年,在9月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准和执政水准、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主要任务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改革开放近30年后首次聚焦社会问题。会议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社会”因此成为胡锦涛时代的政治热词。

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改革,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人认为,这是中共发出的信号,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一个更重要角色。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民主集中领导体制回归常态,中央全会定期召开。因七中全会是为下一次党代会做准备,六中全会实际上是一届中央委员会任内最后一次专题讨论治国理政问题的会议。改革开放以来的7次六中全会主题,有3次研究意识形态问题、3次研究党的建设问题,1次研究社会建设问题,聚焦意识形态问题、党建问题已经成为六中全会的主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