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游历中国西部 污染中寻找不存在的香格里拉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1981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他是稚气未脱、对各种事物都倍感新奇的留学生;6年后,他凭借流利的中文和专业知识成为英国丹唐霍尔律师事务所中国事务部的负责人;1995年,经过漫长的法律程式他终于成功购买了位于北京东四的一座残破四合院,成为文物保护者;2002年,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他从公众视野“消失”成为探险者。从留学生到律师,再到经济咨询师、作家、文物保护者、探险家,他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龙安志。撰文:吴婷摄影:周聪

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着龙安志与香格里拉的故事。这也是他津津乐道的“峥嵘岁月”。
龙安志,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后,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周聪摄)

第一次见到龙安志,是在他设于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寻找香格里拉》新世纪探险特展上。这是龙安志对“寻找香格里拉”三次探险的总结,也是继续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开始。寻找香格里拉的过程,也是龙安志不断挖掘中国文化之根、思考“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的过程。

虽然龙安志最终没有找到具象的香格里拉,但经过反复论证和自我荡涤,这位“中国通”却获得了比寻找本身更有价值的哲学思考。如此看来,香格里拉无处不在。

01:《香港01》记者

龙:龙安志

01:在接触新事物时,人们都通常会问3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而在“是什么”中,又包含关于主体的所有可能元素。在决定启程寻找香格里拉时,你觉得香格里拉是什么?为何要去寻找?结果如何?

污染中寻觅中国文化的根

龙:决定寻找香格里拉,其实有一个大背景。当时中国几个城市,都说自己是香格里拉,包括阿里、丽江、中甸、拉萨,这就产生一个问题: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历史中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如果有,这个地方是不是在中国西部?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开始寻找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第一次被西方提到,是在20世纪30年代。1933年,一位名叫詹姆斯 ·希尔顿的美籍英国作家出版了一部名叫《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人们被书中描写的“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世界所深深吸引。这部小说产生的背景,正是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对物质的价值观很失望。香格里拉触动人心的,正是它的超越了物质世界,让西方人看到了萧条之外的理想和可能。

中国也同样如此。1981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整个国家也处于盲目追求物质的阶段。而盲目带来的,是环境污染、文化断裂。所以那个时候寻找香格里拉,也是在寻找中国文化的根。从西藏到青海,再到云南,我走了很多地方,为的就是搞清楚文化的根是什么。这是第一阶段的探险,最后的结果是找不到香格里拉。

到了第二阶段,我选择将香格里拉放回到它可知的“起源”上。既然这个概念最早是希尔顿提出的,希尔顿的所有资料又来源于《国家地理杂志》的探险家洛克。那么通过洛克的报道,是否就可找到香格里拉呢?最后发现,香格里拉可能是一个拼错的字,原本应该是香巴拉。这个概念预设了相对论,核心意思是香格里拉不是可以寻找的,而是须用心去创造的。

经过十多年的探险,眼见环境被破坏得如此严重,文化开始消失,这是一个生态危机,也是文化危机。

我开始意识到,香格里拉其实是一股力量,告诉人们只要改变意念和措施,也可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寻找香格里拉的过程中,龙安志不停写、不停记,这些后来都成为他的宝贵素材。(周聪摄)
对龙安志来说,沿途所见的一草一木,总关乎着厚重的文化和神圣的信仰。(周聪摄)

香巴拉可用行动创造出来

01:在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代表着人们对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在你寻找了这么多年之后,香格里拉是否也已经从一个具象的地理位置变成了抽象的意念?

龙:在展览的前言中,我写了几句话,大概意识是香格里拉是中国人乃至很多西方国家追求的一个理想,是一个很多人心向往之的美好地方。其实在藏传佛教中,香巴拉是找不到的,也应该不去找,而是可以用意念和行动创造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决心。那就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环境危机。现在每个人,包括集体,都要下决心,为了改变现在的生态危机。

沿途遇到的藏民,成了龙安志镜头前的“常客”,每一个人总能带给他不一样的感动。(周聪摄)

01:作为“为什么要去寻找香格里拉”的回答者,你同样也是“你觉得香格里拉是什么”的提问者。在与路上的人交流中,哪一个回答让你最感动、印象最深刻?

龙:最深刻的,是大昭寺住持的回答。他是一个和尚,但是他的一些关于环境、国际商业、跨国公司等方面的思想都非常独到。所以对我来说,他不仅是一个和尚,同时也是水准很高的经济专家。有次,在大昭寺的一个佛塔里,他介绍了三个菩萨给我,后来我在书中专门写了篇名叫《三个菩萨的经济理论》的文章。第一个菩萨是观音,是慈悲;第二个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三个是金刚菩萨,是力量,或者是资源。他说,光有慈悲,但是没有知识、技术、资源,谁也帮不了。反过来讲,有了资源和技术,但是没有慈悲,也是不行的。所有这三个菩萨,缺一不可。面对环境问题同样如此。我们要有所改变,不只是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这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具体措施。这些措施,需要经济基础,需要商业,也需要金融机构都能意识到保护环境也是发展经济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去做新产品、新技术、新科技。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