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解禁政治经济地位增 习近平捷足先登布局

撰文: 傅霾澈
出版:更新:
习近平会见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新华社)

作为本次中东之行的最后一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23日抵达伊朗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领导人时隔14年来首次访问伊朗,同时也是1月16日伊朗落实伊核协议、正式摆脱国际制裁后迎来的第一位外国首脑。习近平访问伊朗期间,两国将签署“相当数量”的双边合作协议,包括金融、高铁、自由贸易区、能源四个方面。

 

正如西方观察人士所指出的,习近平对伊朗的访问意味著北京已经在德黑兰占得了一著“先手”。国际制裁宣布解除之后,即将对外全面开放的伊朗成了全球疲软的经济大势当中独秀的一枝花,有报道称2016年以来各大国际企业纷纷赶赴伊朗,伊朗总统鲁哈尼即将在月底展开对欧洲多国的访问,习近平在这一关键时刻抵达德黑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与此同时,伊朗的解禁还意味著中东地区博弈当中出现了新一个举足轻重的参与者,从也门到叙利亚,伊朗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影响著整个中东地区,而这也成为中国抢先“登陆”伊朗的另一大理由。

 

许多分析人士相信北京政府想迅速行动,成为首批从伊朗的开放中直接获益的国家。伊朗是世界第四大原油和第二大天然气储存国,能源禁令解除以后,伊朗能源出口势必出现井喷式增长,同时也将大规模向国外资本开放投资机会。中国是伊朗第一大石油买家,早在伊核谈判出现转机以前,中企在伊朗能源业的经营就已有相当长时间,此时自然是势在必得。

 

此外,早在制裁解除以前,伊朗就多次表示过有意加入上合组织,对伊制裁的解除将为上合的进一步扩容扫清重要障碍。在双方需求一拍即合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在伊朗看到了关键性机会,而这一庞大计划的落实也势必成为中国与伊朗未来更多深入合作的基础与框架。

 

在政治意义方面,中国与伊朗对叙利亚问题持有相似观点,尽管中国并未真正参与到目前俄罗斯、伊朗、叙利亚政府和黎巴嫩真主党组成的非正式联盟当中,但无论对伊朗抑或中国而言,叙利亚问题上对方都显然是一个潜在的重要盟友。对于正在积极寻求在中东展现更多影响力的中国而言,进一步深化与伊朗的关系将成为后续落子时的有利筹码。